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南新闻

清明节信阳大地别样情 山山水水记亲人

时间:2021-04-07

□河南日报记者胡巨成侯皓李筱晗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李子耀

春雷阵阵,细雨蒙蒙。

4月2日,新县郭家河乡湾店村,满头银发的张爱华沿着那条熟悉的山路,来到了“红军洞”,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烈士们的哀思。

“7岁那年,父母参加革命工作不在身边,我被敌人扔进刺骨的冷水中,陷入昏迷,醒来时,周围都是戴‘五星’帽的人。”张爱华红着眼眶说,“我的命是党救下的,革命先辈都是我的亲人,我一定要报答党的恩情,把这片红军遗址守护好,不能让他们感人的故事被遗忘!”

“‘保密洞’是红军开会的地方,‘穿洞’的好地势适合打游击……”在“红军洞”和文化长廊前,张爱华说,她已经记不清跟多少人讲过红军亲人的故事了。

正如她在日记本上所写的:“这辈子,我舍不得离开这个村庄和这座山。在我眼里,这里有世上最美的风景。”

50多年来,守护“红军洞”已成为张爱华最深的牵挂,巡山、祭奠英烈……一本日记、一颗忠心,几十里山路,见证着她对红色精神的传承。

“‘听党话、跟党走’,这是父亲在世时常教导我们的话,这六个字是我们的家训,也是我们心中最宝贵的财富。”红军后人黄德耀说,“无论是外祖母遗留下的耳环,还是家里珍藏的三本烈士证,都是对这六个字最好的诠释。”

黄德耀的外祖母,就是被誉为大别山“江姐”的晏春山烈士。1933年,不幸被捕的晏春山为保护游击队,把敌人引向远离队伍的鸡公寨大花台崖顶,高呼“共产党万岁”,随后就跳下悬崖,留给后人的,只有一枚从她的耳朵上取下的耳环。

不仅是外祖母,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里,黄德耀的爷爷黄本富、小爷爷黄成香先后牺牲,他的父亲黄世祥、母亲潘凤英接过沾满亲人鲜血的枪,加入红军,为革命事业甘洒热血。

“我为出生在这样一个红色家庭而自豪,更应该将这种红色精神传承下去。”黄德耀坚定地说,“这片土地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革命先辈们都是我的家人,把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故事讲好,让红色基因赓续传承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退休后的黄德耀在大别山干部学院担任特聘讲师,还到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担任义务讲解员,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讲述革命故事。

离新县不远的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漫山遍野的松柏飒飒作响,过“红桥”,穿“红河”,往大山深处走去,一个刻有“无名烈士墓”字样的石碑在路边矗立,这里就是30多位红军烈士的“家”。

“这棵木瓜树的果实,大多是红色的,乡亲们都说这是用红军战士的鲜血染成的!”

无名烈士墓前,一棵木瓜树迎着春雨,绽放出娇嫩的绿色,里罗城村党支部书记陈启鑫站在一旁,眼含热泪向大家讲述着血染木瓜树的故事。

1935年6月,国民党七十五师对这片山区进行疯狂围剿,商南游击大队一边护送伤员同志转移,一边游击作战。就在里罗城村,一名14岁的红军小战士在掩护红军医护人员撤离时被捕,为了获得部队的下落,敌人将小红军悬空绑在这棵木瓜树上,把尖刺扎进他的身体,昏死后再用塘水浇醒,反复折磨,鲜血染红了树干,即使这样,小红军依然没有说出一个字,最终被残害致死。

“前来祭扫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深受感动,都说烈士就是我们的亲人。”陈启鑫说,“大家为了纪念这位小战士,在木瓜树的周围建起了栏杆,增加了背景情况简介,让所有前来凭吊的人都能了解、铭记这段感人的历史,不忘初心使命,更好地为祖国而奋斗。”

在伏山乡七里山村,率队夜袭阳明堡机场的英雄赵崇德烈士墓前,前来祭扫的党员干部和学校师生庄严肃立,一张张饱含深情的祭奠卡片,一朵朵寄托哀思的鲜花,表达着对赵崇德烈士的深情缅怀。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要好好珍惜,努力学习,长大后用知识报效祖国。”伏山乡余子店小学学生吴梦涵说。

“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缅怀英雄赵崇德,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今天美丽的乡村,群众的幸福生活。”伏山乡党委书记李献林说,“同时,我们更要继承先烈的遗志,坚定信心,全身心地投入乡村振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浸润着信阳这片红色的土地,清风拂过,这里的山山水水,仿佛还回响着革命先烈冲锋的号角声,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永远牵挂着为如今的幸福生活付出青春和生命的亲人们。

  • 上一篇:开封四月最清明
  • 下一篇:东方“莱茵河”复兴:河南水路运输、基础建设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