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财经新闻 > 综合财经

正裕工业产能利用率不高仍扩产 应收账款“滚雪球”

时间:2017-02-07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2017年1月26日,浙江正裕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正裕工业”,股票代码603089)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保荐机构为广发证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2,667万股,全部为新股发行,无老股转让。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为31,017.21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为26,256.64万元,分别用于“年产650万支汽车减震器项目”、“汽车减震器研发、检测中心”。

公开资料显示,正裕工业于2017年1月13日发布最新招股说明书,2016年12月7日首发申请获通过。2017年1月16日,正裕工业启动申购,发行价格为11.63元/股。回拨机制启动前,网下初始发行数量为 1,700 万股,占本次发行总股数的63.74%;网上初始发行数量为967万股,占本次发行总股数的36.26%。回拨机制启动后,网下最终发行数量为 266.70万股,占本次发行总股数的10%;网上最终发行数量为2,400.30万股,占本次发行总股数的90%,网上发行最终中签率为0.03075704%,66,221股遭弃购。股价走势来看,正裕工业1月26日上市以来连续三个交易日涨停,截止2月6日,收报20.27元。

根据招股书,2013年至2016年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49,727.45万元、63,997.76万元、57,164.53万元、31,463.85万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5,973.49万元、6,052.25万元、6,717.74万元、4,778.40万元。2016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648.6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18%;净利润6,771.8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91%。

根据招股书,2013年至2016年6月,公司应收账款净额分别为11,825.43万元、15,493.66万元、13,626.91万元与16,746.95万元,占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22.36%、26.16%、23.47%与27.71%。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4.26、4.69、3.93与2.07。

2013年至2016年6月,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6,013.84万元、7,094.13万元、5,891.25万元、6,404.58万元。存货周转率分别为6.76、7.09、6.47、3.50。

报告期内,公司产品综合毛利率水平分别为28.21%、27.30%、26.49%与31.63%。公司产品销售毛利率水平高于跃岭股份、隆基机械的毛利率水平,低于金固股份、世纪华通的毛利率水平。公司产品销售毛利率水平处于同行业上市公司的中上游。

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目前国内各汽车企业保有的产能甚至达到近4000万辆,产能过剩的苗头已经显现,今年汽车产业可能会被列入去产能行列。《国际商报》报道,2015年,37家主要汽车企业(集团)乘用车产能利用率为81%,产能利用率比较合理,商用车产能利用率为52%,产能利用率不充分,汽车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已经显现。

根据招股书,报告期各期,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6.18%、82.50%、74.32%与75.44%,产能利用率不高。其中,2015年,公司汽车减震器产能为1,038.00万支,产量771.48万支,销量769.46万支,产能利用率达到74.32%,产销率达到99.74%。而本次募投项目达产后,公司将新增产能650万支,产能增幅为62.62%。

据证券市场周刊・红周刊报道,正裕工业所披露的薪酬情况疑点重重。不论是依照应付职工薪酬,还是社保缴纳金额,抑或是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核算出正裕工业员工的薪酬竟然都不相同,而且三个金额之间彼此差额巨大。

中国经济网记者就上述问题向公司证券事务部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汽车减震器生产企业上交所上市

据招股书显示,正裕工业是国内较早从事汽车悬架系统减震器生产的企业,具有二十多年的汽车悬架系统减震器的业务历史。公司主营业务为汽车悬架系统减震器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是为中高档汽车售后市场提供适配的悬架系统减震器系列产品和相关服务,销售区域遍布欧洲、北美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和非洲六大洲。

公司主要产品为汽车悬架系统减震器,主要是以ODM的形式向客户实现直接销售。汽车售后市场减震器品种繁杂,市场订单具有多品种、少批量、多批次的特点,对生产企业的产品开发、制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公司具备突出的市场化同步研发、柔性化精益生产、规模化集约供应能力。

公司在品牌、产品技术、品质、制造规模等方面在海外汽车售后市场已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市场地位,是汽车减震器国际知名品牌美国加百利(GABRIEL)的“首选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公司减震器年生产能力已超过1,000万支,是国内规模领先的汽车减震器生产企业之一;2011年,公司被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评定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减震器行业龙头企业”。

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实施单位”,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开发了两项国家火炬计划新产品,三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

正裕工业发起人为正裕投资、郑连松先生、郑念辉先生、郑连平先生、元豪投资、陈志娥女士。截至最新招股书签署日,持有正裕工业5%以上股份的主要股东为正裕投资、郑连松先生、郑念辉先生、郑连平先生、元豪投资。报告期内,公司控股股东为正裕投资,郑氏三兄弟分别持有正裕投资35%、32.5%、32.5%的股权。

郑连松先生、郑念辉先生、郑连平先生三兄弟直接持有正裕工业31.12%股权,通过正裕投资间接持有公司62.89%股权,通过元豪投资间接持有公司1.71%股权。本次发行前郑连松先生、郑念辉先生、郑连平先生三兄弟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95.72%的股权,是公司实际控制人。本次发行后,郑氏三兄弟将直接和间接持有本公司71.79%的股权,仍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根据招股书,2013年至2016年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49,727.45万元、63,997.76万元、57,164.53万元、31,463.85万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5,973.49万元、6,052.25万元、6,717.74万元、4,778.40万元。2016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648.6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18%;净利润6,771.8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91%。

公司预计2016年度将实现营业收入66,000万元至70,000万元左右,较2015年度增长15.45%至22.45%左右;实现净利润8,700万元至9,300万元左右,较2015年度增长29.51%至38.44%左右;扣除非经常性净损益后实现的净利润8,500万元至9,100万元左右,较2015年度增长37.81%至47.54%左右;经营业绩不存在较上年下降50%以上的风险。

正裕工业本次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公开发行不超过2,667万股,募集资金净额为26,256.64万元,分别用于“年产650万支汽车减震器项目”、“汽车减震器研发、检测中心”。

郑氏三兄弟高比例持股遭问询

2016年10月14日,证监会公布了正裕工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反馈意见,部分问询如下:

招股说明书披露,汽配公司成立时,经济性质为集体所有制,1998年经规范登记并调整了股权结构。请保荐机构、发行人律师核查并披露:(1)汽配公司由郑氏家族出资设立,但却登记为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原因,汽配公司设立时的具体出资情况,注册资本是否足额缴纳,出资资产是否全部投入发行人,是否涉及到郑氏三兄弟以外其他主体的权益,发行人资产是否存在权属纠纷;(2)1998年重新调整股权结构的原因及调整依据,是否涉及到支付对价,是否依法缴纳相关税费,规范登记当时是否已按规定取得清产核资机构出具的证明文件;(3)设立后历次增资、股权转让的原因、价格、定价依据,是否履行了相应的程序,出资或交易对价是否已足额履行完毕,资金来源及合法性,是否真实有效,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存在纠纷或或潜在纠纷;(4)郑氏三兄弟在汽配公司之外又设立台州正裕从事同类业务的原因,台州正裕被合并前的基本情况,合并原因,合并程序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存在纠纷争议;(5)发行人实际控制人2011年新设正裕投资作为持股公司的原因,正裕投资设立以来的经营情况,是否有其他投资业务;(6)发行人股东及其各层级自然人股东是否与发行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核心技术人员、本次申请发行中介机构及其负责人、工作人员存在亲属关系或其他关联关系,是否存在委托或信托持股。请保荐机构、发行人律师对汽配公司设立及1998年规范登记、股权调整的合法合规性、是否存在纠纷争议发表明确核查意见,并说明核查过程。

招股说明书披露,郑连松、郑念辉、郑连平三兄弟为发行人实际控制人,直接持有31.12%股权,通过正裕投资间接持有62.89%股权,通过元豪投资间接持有1.71%股权。元豪投资的股东均为发行人高管及职工,2014年4月,刘勇、方年锁从实际控制人处受让了部分元豪投资股权。招股说明书披露,元豪投资承诺的持股锁定期为12个月。请发行人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落实持股锁定要求,包括但不限于:郑连松、郑念辉、郑连平、叶伟明(系郑连松配偶的弟弟)应承诺在实际控制人持股锁定期内不得转让其直接和间接持有的发行人股权;元豪投资的其他股东如为发行人实际控制人的亲属,应按照实际控制人持股锁定要求锁定持股;元豪投资的股东如为发行人董监高及其亲属,应按照董监高持股锁定要求锁定持股;刘勇、方年锁应比照实际控制人持股锁定要求,承诺在实际控制人持股锁定期内不得转让其直接和间接持有的发行人股权。

发行保荐工作报告披露,发行曾于2013年撤回前次IPO申请。请保荐机构、发行人律师核查并披露前次IPO申请的具体情况、中介机构、撤回原因、撤回时的审核阶段,是否面临发行上市的障碍及解决情况。

招股说明书披露,发行人将活塞杆表面加工这一非关键工序通过外协加工的方式组织生产。报告期内,公司委托加工费分别为448.72万元、545.24万元和472.58万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成本比重分别为1.26%、1.18%和1.13%。请保荐机构、发行人律师核查并披露外协加工的原因及必要性,外协厂商的基本情况,与发行人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核心技术人员是否存在亲属关系或其他关联关系,发行人控制外协产品质量的具体措施以及与外协厂商在产品质量方面的责任划分,并通过与市场公允价格对比或比较自产成本和外协成本说明定价的合理性、有无利益输送。

2016年11月4日,主板发审委2016年第176次会议召开,根据审核结果公告,发审委对正裕工业提出问询,部分问询如下:

请发行人代表进一步说明境外客户的开发方式、交易背景,有关大额合同订单的签订、执行情况。请保荐代表人结合报告期内发行人境外销售的物流运输记录、资金划款凭证、发货验收单据、出口单证与海关数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数据以及最终销售或使用等情况,进一步说明对发行人境外业务收入的核查程序、依据和结论。

请发行人代表进一步说明报告期内发行人产能利用率实际情况以及募集资金项目实施而新增产能的消化措施。请保荐代表人说明核查情况。

请发行人代表进一步说明未对浙江嘉裕工业有限公司闲置的部分辅助设备计提减值准备是否符合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请保荐代表人发表核查意见。

应收账款高企

公开资料显示,正裕工业于2017年1月13日发布最新招股说明书,2016年12月7日首发申请获通过。2017年1月16日,正裕工业启动申购,发行价格为11.63元/股。回拨机制启动前,网下初始发行数量为 1,700 万股,占本次发行总股数的63.74%;网上初始发行数量为967万股,占本次发行总股数的36.26%。回拨机制启动后,网下最终发行数量为 266.70万股,占本次发行总股数的10%;网上最终发行数量为2,400.30万股,占本次发行总股数的90%,网上发行最终中签率为0.03075704%,66,221股遭弃购。股价走势来看,正裕工业1月26日上市以来连续三个交易日涨停,截止2月6日,收报20.27元。

根据招股书,2013年至2016年6月,公司应收账款净额分别为11,825.43万元、15,493.66万元、13,626.91万元与16,746.95万元,占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22.36%、26.16%、23.47%与27.71%。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4.26、4.69、3.93与2.07。

2013年至2016年6月,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6,013.84万元、7,094.13万元、5,891.25万元、6,404.58万元。存货周转率分别为6.76、7.09、6.47、3.50。

报告期内,公司产品综合毛利率水平分别为28.21%、27.30%、26.49%与31.63%。公司产品销售毛利率水平处于同行业上市公司的中上游。如下图:

毛利率对比

正裕工业与同行业上市公司毛利率比较分析(图片来源:正裕工业招股书)

正裕工业认为,公司产品销售毛利率水平高于跃岭股份、隆基机械的毛利率水平,低于金固股份、世纪华通的毛利率水平,这主要由各个公司的业务差异造成的。公司产品销售毛利率水平高于首控集团,主要是二者在汽车减震器业务上的重点区域及产品组合不同所致。公司减震器产品主要销往国外汽车售后市场,而首控集团则主要是销往国内市场。此外产品组合及收入结构的差异,也可能导致综合毛利率存在差异。

汽车业产能过剩 仍募资扩产能

报告期各期,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6.18%、82.50%、74.32%与75.44%,产能利用率不高。其中,2015年,公司汽车减震器产能为1,038.00万支,产量771.48万支,销量769.46万支,产能利用率达到74.32%,产销率达到99.74%。本次募投项目达产后,公司将新增产能650万支,产能增幅为62.62%。

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国家发改委日前表示,2017年将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除了钢铁、煤炭行业之外,其他领域过剩产业也将纳入去产能行列。对此,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国内各汽车企业保有的产能甚至达到近4000万辆,产能过剩的苗头已经显现,今年汽车产业可能会被列入去产能行列。

2016年在政策刺激下,部分中小排量的汽车市场获得了高增长,基数已比较高,今年很难维持高增长。与此同时,必须要看到国内汽车行业产能利用不足的现实。据中汽协统计,乘用车产能利用率为81%,商用车产能利用率为52%,产能利用率并不理想,必须对产能过剩的危机保持高度警惕。面对存在的市场风险,希望汽车厂家能够冷静关注市场的新变化。

面对产能过剩,不仅传统汽车领域须保持警惕,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应该保持警惕;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疯狂扩张,共有超过200家企业在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严格控制新能源汽车准入门槛,也是今年防止产能过剩的一种考虑。

据《国际商报》报道,新工厂仍在不断的奠基、建设、投产,中国汽车产业产能过剩是否是一个伪命题?今年早些时候,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2015年,37家主要汽车企业(集团)乘用车产能利用率为81%,产能利用率比较合理,商用车产能利用率为52%,产能利用率不充分,汽车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已经显现。但即使是在乘用车领域,近年来不断出现经销商与厂商对峙的情况,背后的原因无外乎是压库与高销量目标所致。探寻其原因,已建和在建工厂是下游必须“吃下”更多产品的重要客观原因。

职工薪酬被指疑点重重

据证券市场周刊・红周刊报道,正裕工业所披露的薪酬情况疑点重重。

招股说明书显示,正裕工业2016年6月30日的应付职工薪酬约为1573.71万元,而当期员工人数为1268人,由此可以估算出,其人均应付职工薪酬为12410.93元,也就是说这金额应该与其人均薪酬相差不大。对于浙江省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相关数据:浙江省全社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8145元、月均工资为4012元,相比之下,正裕工业的人均薪酬非常具有吸引力。一般情况下,职工工资水平和学历有一定关联关系,学历越高,收入则相对较高,那该公司员工学历情况到底如何呢?

从正裕工业招股说明书中所披露的员工学历程度构表来看,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为999人,占员工总数比例为78.79%,本科以上学历仅占21.21%,整体来看,其职工学历水平总体上并不算高,既然员工学历水平一般,那何来的高额的薪酬水平?

此外,正裕工业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了报告期内,公司员工社保及住房公积金的缴纳人数及金额,记者简单计算发现,依据其社保公积金缴纳情况判断,与前文核算出的应付职工薪酬依旧矛盾。

我们知道,除非企业职工的实际工资低于或者高于社会平均工资一定比例,否则职工的社会保险应该是按照职工的实际收入缴纳。据招股说明书介绍,2016年1-6月正裕工业参加社保的人数为1202人,共计缴纳养老保险金额为364.27万元,其中单位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的比例为14%,由此估算,正裕工业每名职工的月缴费基数约为3600元,也就是说其职工收入应该不超过这一金额,而前文所提及到的,根据应付职工薪酬总额核算得出的人均应付职工薪酬为12410.93元,两者之间差距甚大,人均相差金额近8810元,显然,前后数据出现了矛盾,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到底是该公司披露的职工薪酬有问题,还是其缴纳的养老保险金额不足呢?

我们知道,企业职工的五险一金缴纳基数应该都是相同的,如果其养老保险金额缴纳不足,那么意味着其五险一金都没有足额缴纳,如果按照其披露的应付职工薪酬为基数核算的话,正裕工业实际缴纳的养老保险金额恐怕不足三分之一,那么该公司需要补交的金额恐怕为数不少。当然如果该公司披露的应付职工薪酬数据有问题,那就另当别论了。

那么,到底是社保缴纳有问题,还是应付职工薪酬披露数据有问题呢?为此,我们不妨再参考一下正裕工业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来进一步判断。

一般情况下,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包括本期实际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以及各种商业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以及其他福利费用等。应付职工薪酬则是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按照“工资,奖金,津贴,补贴”、“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解除职工劳动关系补偿”、“非货币性福利”、“其它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等应付职工薪酬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两者之间虽然略有差别,但如果具体到每位职工,则两者差别不会太大才对。

然而根据正裕工业的财报显示,2016年1-6月正裕工业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为4867.18万元,再结合其员工人数,可以估算出其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每月平均为6397.45元,而在上文中,根据2016年6月30日应付职工薪酬和职工人数核算出的人均薪酬却达到了12410.93元,两者金额相差也未免太大了点,这非常值得怀疑?

除此之外,通过核算,正裕工业2013年、2014年、2015年的员工薪酬也均存在上述问题。那么,如此大的数据差额有没有可能是劳务派遣原因造成的影响呢?

正裕工业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以劳务派遣的方式解决临时用工问题。劳务派遣人员的职务多为劳动力需求量较少、技术含量较低、可替代性较高、工作时间较零散的辅助性工作。公司与劳务派遣单位签署劳务派遣协议,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签署劳动合同,公司将劳动报酬、社保对公支付给劳务派遣单位,劳动者的工资、社保等由劳务派遣单位承担。

由公司表述来看,正裕工业这部分支出是直接支付给劳务派遣单位的,不涉及到具体派遣员工,因此对职工薪酬总额应该不会产生影响,另外,2015年和2016年1-6月涉及到的金额也仅有数十万元,即使因财务处理习惯原因产生影响,也不会太大才对。然而结果却是两种核算方法得出的员工薪酬,却相差高达一倍,如此大的数据偏差,其背后又掩盖了一个怎样的财务黑洞呢?

不论是依照应付职工薪酬,还是社保缴纳金额,抑或是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核算出正裕工业员工的薪酬竟然都不相同,而且三个金额之间彼此差额巨大。这其中到底孰真孰假,令人无从判断,而这其中的真相,恐怕只有企业自己来解释了。

  • 上一篇:工商银行:谭炯副行长任职资格获银监会核准
  • 下一篇:立昂技术行业增长业绩下滑 应收账款占营收近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