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财经新闻 > 生活消费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借力“地标力量” 赓续“芝麻故事”

时间:2021-05-31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徐文智)“八百里秦川,千万里江山;乡情唱不尽,故事说不完。”一曲华阴老腔,令人血脉偾张。曲辞中的八百里秦川,描绘地是物产丰饶的关中平原,而古京畿之地的三原县,就盘踞在这“故事说不完”的关中平原腹地。近日,《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探访三原,听到的“芝麻故事”不仅和当地延续百年之久的小磨香油一脉相承,而且和新近发布授权使用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息息相关。

5月26日上午,晴空万里,麦浪翻滚。时至正午,记者乘车来到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城关街办大李村。下车伊始,一座高大的石牌楼矗立面前,抬眼望去,匾额上书“中国小磨香油文化苑”。穿过牌楼,若干组真人大小、形态各异的雕像有序摆放在路旁,描述了从选料、炒料到磨浆、取油的小磨香油古法制作流程,生动传神。进入室内,一座偌大的青石磨盘首先映入眼帘,绕过磨盘,记者便徜徉在小磨香油古法制作的文化长廊之中了。

小磨香油青石磨盘正在旋转磨浆。徐文智/摄

“30多年前,三原小磨香油全部产自小作坊。那时候,农户们骑一辆自行车,后座两边挂两个铁皮桶,盛满新磨的香油,走街串户,吆喝叫卖。与现在流行的机榨法不同,三原当地农户一直坚持采用传统水代法制作小磨香油,色泽棕红、清澈透亮、香味浓郁,是老百姓日常的佐餐佳品,逐渐积累了良好口碑。”

专注小磨香油生产30余年的三原县香油协会秘书长肖振航,对当地小磨香油的掌故,了如指掌。

一边听着三原小磨香油的过往,一边看着大小不一的青石磨盘,仿佛看到磨盘旋转起来,繁若星辰的芝麻在石磨碾压下,流淌出香醇明亮的小磨香油。时至今日,这一粒粒香气四溢的芝麻,正在关中腹地三原继续演绎着生动的“芝麻故事”。

“如今,三原县从事小磨香油生产的中小企业有240余家,相关产业从业人员3万余人,小磨香油年总产量突破3万吨,占陕西省小磨香油总产量的90%,占全国小磨香油产量的17%,被誉为‘香油之乡’。”肖振航。

2015年9月,三原小磨香油被市场监管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9年6月,三原小磨香油地方标准由陕西省市场监管局对外发布;2020年底,三原县已有2家企业被批准授权使用三原小磨香油地理标志。

“从这一刻开始,三原县的小磨香油产业开始步入崭新的发展阶段。”三原县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股股长黄伟说。

与城关街办一样,西阳镇同属于三原小磨香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区。离开位于城关街办的中国小磨香油文化苑,记者来到了位于西阳镇的陕西三原四季溢香调味有限公司。在厂区院内,记者看到了该公司刚设计的小磨香油产品包装图样,图样上红色的国家地理标志标识,异常醒目。

“国家地理标志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蕴藏深厚的农耕文化,赋予三原小磨香油独特的地域魅力,是企业今后拓展市场的一块‘金字招牌’。”陕西三原四季溢香调味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忠权。随后,记者进入该公司生产车间,对其生产情况一探究竟。

春夏时节是小磨香油生产企业的淡季。5月26日午时,当记者踏进生产车间,看到3台硕大的青石磨盘仍然在缓慢地旋转。据李忠权介绍,三原小磨香油奥秘之处,在于一个“磨”字。“三原县企业选用的青石料石磨,石材细腻,耐高温,石磨温度始终保持在70℃左右,这样不会破坏芝麻原有营养成分,并且磨浆发亮,鲜香扑鼻。”

磨浆之后,便是兑浆搅油。青石磨盘一侧放置了一个不锈钢搅油罐。100℃左右的白开水与磨浆混合一起在罐内搅拌,大约1小时,就可以在铁锅内震荡摇油。12口大铁锅左右两侧分列,与一根铁杆相连,在电力驱动下,不停摇动3小时左右,散发浓郁芝麻香的小磨香油就可以分层取出了。

“包括四季溢香公司在内的6家企业产品,经过陕西省质检院的检测,完全符合DB61/T 1254-2019《地理标志产品 三原小磨香油》的规定。目前,四季溢香公司生产的小磨香油已被批准允许使用国家地理标志标识。”走出小磨香油的磨浆摇油车间,三原县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张小艳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说。

在生产车间门口,记者看到化验室一位工作人员正在对本批次的小磨香油产品进行出厂检验。“我们现在是国家地理标志授权使用企业,企业在保持产品独特风味的同时,安全问题是第一位的。现在市场监管等部门对我们产品的抽检次数,一年多达20多次。为此,我们专门购进了4万多元的检验设备,对出厂产品做到批批检验,做到心中有数。”李忠权。

现在,三原县小磨香油企业申请使用国家地理标志,已蔚然成风。然而在过去,当地许多企业认为是否使用国家地理标志,对于产品销售影响不大,申请企业的数量,寥寥无几。张小艳说,这一传统观念的转变,主要得益于市场监管部门不遗余力地宣传、培训和政策支持。

2020年5月至10月间,三原县市场监管局组织当地50多家规模以上小磨香油企业,先后参加了地理标志专题交流培训会、知识产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培训交流会等多起专题会议,邀请省市知识产权局的专家对各家企业进行宣讲。

“培训之后,企业反响很大,传统思想观念受到了冲击,认识到了地理标志产品对于增加经营者收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多重意义。会后,大家纷纷表示要对标地方标准,规范生产流程和设备,积极申请使用国家地理标志,努力用好国家地理标志这一块‘金字招牌’。”张小艳。

不仅如此,三原县市场监管局对于首批使用国家地理标志的小磨香油企业,还先后推出了免检验费、免标签制作费等系列优惠措施。“市场监管部门向县委县政府申请,修改了原先的《三原县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原办法只涉及专利,现在增加了地理标志和商标。依据新的办法,可对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企业提供一定资金扶持。”

“乡情唱不尽,故事说不完。”离开三原县之际,小磨香油文化长廊墙壁上镌刻的一句话浮现在记者脑海:“三原小磨香油,粒粒精心研磨,百道工艺,香醇积累而成。”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个传承。记者希望这种文化传承,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借力国家地理标志赋予的力量,赓续新的“芝麻故事”。

  • 上一篇:陕西:提升计量保障能力 有效服务科学发展
  • 下一篇:智能客服不“智能” 江苏发布客户服务便利度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