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社会新闻 > 社会评论

当非洲媒体邂逅中国科技

时间:2018-09-04

【记者手记】

本报记者 吴潇怡

“这技术,酷!”

站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新闻中心媒体公共工作区门口的储物柜前,一位非洲记者在工作人员引导下,通过“人脸识别”完成物品存放后,发出这样的感叹。

不需要登记租用、领取钥匙,甚至不需要保存密码纸作为储物凭证,仅仅凭借简单的一次“刷脸”,就可以存取物品——服务于媒体工作区的峰会志愿者、中国传媒大学学生伍皓向记者介绍说,“人脸识别”储物柜吸引了不少非洲媒体的关注,记者们觉得很方便,口口相传,互相推荐,纷纷前来试用。

像“人脸识别”储物柜这样的创新科技在峰会新闻中心处处可见:通过AR智能抠像技术“去”长城、天坛、颐和园“与北京合影”,通过智能机器人获知峰会背景介绍和周边交通状况,通过网站的360度全景体验“出入”各种会场,为采访做准备……而最让记者们感到贴心的还要数“神奇的媒体包”——记者们拿到手的中国原创媒体包,不同于以往国际会议的双肩包“标配”,采用了非洲风格设计结合高强度板材内芯和防滑胶条底边,不仅可以手提还可以坐,外出时往地上一放,就成了一把六边形的凳子,是全球首创。媒体包里的记事本背壳内嵌了一块带有多种充电插口的隐藏式充电宝,可以支持安卓、苹果等各种系统的手机充电。负责发放媒体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截至峰会正式开幕前,这款创新科技媒体包已经累计发放了2280个,它们将成为中外媒体在峰会中采访的得力助手,并随着非洲记者的行李箱,把媒体包中蕴含的中国科技和中国智慧捎回非洲大陆。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04日 07版)

  • 上一篇:共绘中非媒体合作时代画卷
  • 下一篇: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