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香港新闻

港媒:開徵一手樓空置稅 政府應認真考慮

时间:2018-03-17

香港新聞網3月16日電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表示,截至去年底,發展商手上有大約9,500個已興建的新單位仍未賣出,空置單位數目較去年年初顯著上升,政府正研究如何處理,徵收空置稅是其中一個考慮方向。《文匯報》認為,香港樓市供應持續緊張,樓價屢創新高,貴絕全球,但另一方面發展商惜售以賺取最大利潤的情況日益普遍。針對一手樓開徵空置稅,不失為增加供應、遏抑樓價的可行之舉,政府應認真考慮,迎難而上。

眾所周知,香港樓價高企,給港人帶來極大負擔。有調查顯示,香港連續8年成為全球最難負擔樓價的地區,樓價對入息比率由2016年的18.1倍進一步惡化至19.4倍,數字為歷來最高,港人不吃不喝近20年,才能買得起一個住宅單位。

雖然政府努力增加賣地,希望透過增加私樓單位供應遏抑樓價,協助有需要的市民置業。但是實際情況未如政府所願,部分發展商在熱錢湧入、樓價高處未算高的情況下,往往選擇持貨不賣,留待樓價更高時才出售,令政府增加賣地、平抑樓價的努力打了折扣。

因此,儘管香港住宅整體空置率長期保持在3%左右,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差估署資料顯示,私人住宅空置率低企,由2012年的4.3%,一直下降至去年的3.8%,但一手樓空置率卻大幅飆升。運輸及房屋局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12月,一手私宅中,落成後仍未賣出的單位數量約9,000伙,較2017年初8,000伙增加12.5%。而回顧近年數字,2015年落成未賣的新樓曾經低至5,000伙,即近3年間,一手落成單位未售出的數量足足上升80%。

部分發展商近年傾向以招標形式出售一手樓,令樓價透明度大減,更被指為樓市“抬價”。有媒體統計顯示,過去兩年香港推售逾百新盤中,有63個曾採用招標形式銷售,佔新盤市場6成,而招標容易出現擠牙膏情況,最近有新盤的300多個單位中,發展商只將兩個單位招標,對紓緩供應不足毫無幫助,反而造成供求緊張的假象,導致樓價拾級而上。

外地政府打擊囤積空置單位推高價樓的手法,其中之一就是徵收空置稅,增加持有者的成本,這在歐洲、加拿大、澳洲相當普遍。例如法國,除了自住的物業外,其他擁有的房產一律當作空置,空置一年便要徵收樓價10%稅款,空置兩年是12.5%,3年15%,即使發展商把空置單位賣給空殼公司,也逃不過空置稅。荷蘭政府對付空置房手法更辣,若有房屋長期空置,容許其他市民入住,瑞典政府更有權徵用空置單位廉租予無樓家庭。

香港開徵空置稅長期存在爭議,歷屆政府均議而未決,連本地學者、稅務專家亦指出,雖然空置稅可以令住宅單位供應增加,但實際操作困難,特別是要過發展商的一關不容易。但是,辦法總比困難多。既然不少國家和地區成功推出空置稅,香港又有何不可?關鍵是看有沒有決心,手法是否得宜。曾幾何時,香港銷售樓宇存在 “實用面積”與“建築面積”的分別,信息混亂,誤導置業者。後來實施了《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一手樓計價只能以實用面積表達,加強銷售安排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大大保障了消費者的利益。

目前市民最關心的,不是二手市場的空置率,而是發展商對一手樓惜售,待價而沽。向一手樓徵收空置稅,可促使發展商及早按市價開盤,增加市場供應,為熾熱樓價降溫,有利市民置業,這是為民謀福、得民心的德政,政府應拿出決心和魄力,克服阻礙,早日落實。(完)

  • 上一篇:大公報:貢獻新時代 港委員任重道遠
  • 下一篇:星島日報:小三評估有用 關鍵杜絕操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