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西藏新闻

日喀则市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工作小记

时间:2018-08-11

日喀则是全区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十三五”期间共有16.96万贫困人口,占全区贫困人口的28.75%;有重点贫困县11个,占全区重点贫困县的30.6%。“脱贫”这篇文章,怎样才能写出彩?

日喀则市用实际行动给出答案:靠党建。把“最能打仗的人”集结到脱贫攻坚一线。

脱贫攻坚战中,日喀则市始终把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重中之重,把“最能打仗的人”集结到脱贫攻坚一线,让基层有堡垒,群众有“主心骨”,脱贫有了更多“领头雁”。

走在萨迦县扯休乡陈村,驾驶员培训、藏鸡养殖、藏药材种植等各种项目实施得如火如荼。

“这里以前是项目少、资金少、资源少,村民收入少,是远近闻名的穷村。”陈村党支部书记洛桑旦增介绍。刚满30岁的洛桑旦增曾是日喀则市委组织系统的一名干部,去年11月,他主动申请到还未脱贫的陈村来工作。来到陈村后,他立足该村优势,协调争取力量,积极发展产业,陈村发生了显著变化。

变化和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动分不开。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最前沿,这是日喀则市抓党建促脱贫的一条主线路。

着眼于此,日喀则市坚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选优配强一线指挥部。坚决落实“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纪律要求,18个县(区)党政正职保持了绝对稳定,204个乡镇领导班子保持了整体稳定。精准培养干部、储备干部、配备班子,用最得力的干部啃最硬的“骨头”,明确各县(区)由1名年富力强的副县长兼任扶贫办主任,专职专责抓扶贫。

聚焦突出问题派干部,推进优秀机关干部下沉服务基层,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软弱涣散村、贫困村、边境重点村实际,日喀则市从各级机关选派132名干部到乡镇任职、选派169名干部到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推进干部资源下沉、乡村同步加强。采取“一村一策”,对全市末位倒排的174个软弱涣散村级组织进行集中整顿,并对照评分标准逐项打分验收,全部实现了转化升级。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一个支部,一面旗帜;一名干部,一个标杆;一名党员,一颗红星。村级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也是群众的“主心骨”。“主心骨”硬起来,贫困群众“腰杆子”才能挺起来。

打脱贫攻坚战考验的是作风。日喀则市坚持把优良作风树起来,推进各级组织扶真贫、真扶贫。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生动课堂,推进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推行“主题党日”和“升国旗唱国歌”活动,常态长效推进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使每一名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形成积极参与和支持脱贫攻坚强大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积极组织党员结对帮扶,建立了“4321”结对帮扶机制,领导干部带头帮扶最穷的村、最困难的群众,全市3.6万名干部职工共结对帮扶4.24万户贫困户,不脱贫不脱钩。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看干部。如果党员的带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会成为帮扶到户、精准脱贫的强大牵引。

为此,日喀则市积极推动广大党员在脱贫攻坚中当先锋、作贡献,鼓励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创办领办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如拉孜县通过党组织带动创办的锡钦乡羊毛制品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带领5户贫困户脱贫。

考核是行动的指挥棒,机制是行动的保障。日喀则市建立健全了考核评价机制,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列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重要指标,实行正向激励和反向问责“双管齐下”。专门成立了5个调研组、40个考核组,深入18个县(区)开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大督查大调研工作,有效推动了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此外,还加大投入力度保障机制建设,提高村干部待遇,推进189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强化基层基础保障。

“脱贫工作重在精准、重在对路。我们将继续抓好党建,坚持把工作机制建起来,促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常态长效。”日喀则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昆说。(记者 楚武干)

  • 上一篇:拉萨市计划今年底完成“两区”划定和入图上库
  • 下一篇:“快易网球”进西藏宣传启动 走进拉萨北京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