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牛年说牛丨逐渐消失的耕牛 以前成都至少2-3家就有一头牛

时间:2021-02-17

牛年说牛,今天巴蜀民俗专家袁庭栋给大家“摆一下”耕牛。袁庭栋告诉记者,以前耕牛是耕田的必要劳动力,在成都不说家家户户都有牛,至少2-3家就有一头牛。现在由于机械化,伴随着各种大型小型农机的使用,已经很少看到牛的身影了。小朋友可能只能在动物园里看到牛,更不要说让他们区分水牛和黄牛了。

用来耕地的牛,一般有水牛和黄牛两种。北方干旱多黄牛,南方多水牛。主张牛耕始于西汉中叶的主要根据是我国古代著名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中的“赵过始为牛耕”说。《汉书・食货志》载: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在陕甘一带推广牛耕和“以人挽犁”,提倡“代田法”,进而各郡“遣令长、三老、力田及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这确实是我国史籍明载的第一次大规模推广牛耕技术。东汉的王景、任延继续在庐江郡、九真郡推广,因而《后汉书・五行志》开始有“牛疫”的记载。这表明西汉中叶以后的一段时间,由北到南,已广泛地推广牛耕。江苏徐州、山东滕县、陕西绥德出土的汉代牛耕画像石,更是生动而真实的记录。

在袁庭栋的记忆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牛滚凼。什么是牛滚凼?他解释说,以前在农村能够看到水牛在里面泡澡,那个水塘就叫牛滚凼。放牧的小孩骑在牛背上,那个画面太美好了。水牛一边嚼草(反刍)一边甩着尾巴扇着耳朵赶蚊子,牛虽大,也奈何不了蚊子,牛只有俯在水里来打滚摆脱蚊子的纠缠。牛、太阳、柳树、知了、瓜架子、青石板……这种村景,现在几乎是见不到了。袁庭栋感慨说,耕牛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这是科技进步的结果,但老时光也令人怀念。本报记者 王嘉 段祯

  • 上一篇:“春节档”叫好又叫座 观众有得看有得聊
  • 下一篇:单日实时票房逆袭居第一 《你好,李焕英》凭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