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国际禁毒日 他们的禁毒故事惊心动魄,却也……

时间:2020-07-04

点击观看视频↑↑↑(视频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众所周知,毒品是人类的公敌。毒品不仅严重摧残人类身心健康,还会助长暴力犯罪,危害社会稳定。在我国对毒品犯罪打击力度越来越大的同时,新型毒品犯罪也更为隐蔽、复杂,站在打击毒品犯罪前线的民警官兵们时刻经历着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每一次的追捕都可能蕴含着无尽的危险,惊心动魄。除此之外,禁毒路上还有一批教育工作者,他们虽没有站在第一线,却用爱与责任在禁毒预防教育战线与毒品不懈斗争,这其中有笑也有泪,动人心弦。

缉毒警花卧底当“情人” 笑得脸变形

与毒贩的接触,就像是火中取栗,引火烧身的危险一直都存在。

可能短短10分钟时间里,就决定了任务的成败,甚至自己的生死。

丽丽体验过这种惊心动魄。

2018年情人节期间,云南芒市边管大队获取了一条重要情报线索:缅甸有一大批毒品要往我国运送。经过研判,中缅双方决定同时行动。

为了人赃并获,芒市边管大队决定实施伪装侦查。大队里一名中层领导扮演当地买家,而丽丽则被安排为他的“情人”。

那是丽丽第一次真正参与毒品案件。尽管接头地点是自己选定的,周围还有其他同事,但丽丽还是紧张了。

在此之前,她所见过的毒贩,都是电视剧里演的。

当领导让她出来与嫌疑人见面时,她脑子里一团乱麻,下意识地就想喊一声“到”,但最终生生忍住。

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地整理着想好的预设,对方可能会说什么,自己需要说什么。

见面,问好,倒茶,丽丽佯装镇定,所幸对方似乎对她的兴趣并不大,只是寒暄几句。

半小时以后,接头结束,丽丽长长舒了一口气。

然而,令她没想到的是,危机在一周后出现了。

当时已处于收网阶段,毒品即将入境。丽丽与另一名男侦查员再次假扮情侣,对目标进行监视。而目标当时一直在烧烤摊位上,没有动静。

为了确认情况,他们决定近距离观察。没想到的是,当他们刚走下去,毒贩就站了起来,并和丽丽有了眼神对视。

这一刻,丽丽浑身冰凉,但她很快恢复镇定。挽起男同事快步走过,并且露出夸张的笑容,尽量让脸部变形。

她不敢想象,如果当时毒贩认出了她,会发生什么……

90后网购平台藏毒 办案民警上百万条信息挨着看

2019年3月,四川眉山市公安局园区分局(现在的高新分局)在市公安局禁毒、网安部门的指导下对一批网上的涉毒线索进行核查,工作中发现QQ名为“阿狸”的人员在网上大肆贩卖毒品冰毒。

据了解,“阿狸”名叫徐良平,29岁,泸州人。从2018年底开始以贩养吸,从事贩卖冰毒。

主办民警、园区分局毒品案侦中队长郭钟介绍,徐良平长期吸毒,与全国多地的毒贩、制毒师等都有往来。徐以160元至200元每克不等的价格,从全国各地买来冰毒,又打上“四川冰毒”的烙印,卖往全国各地。

200元一克不到的冰毒,经徐良平一转手,能卖到每克700元到1300元不等,最高甚至卖到了1700元每克。

徐良平通过网购平台,利用“音响”、“鼠标”等夹装冰毒和麻古,再通过微信或支付宝等进行转账交易。很快,“阿狸”就在圈子中小有名气,不断有人介绍生意。

从2018年底到2019年中,仅仅半年时间,徐良平的月流水就迅速突破10万。生意最高时,每月纯收入超过20万元。

此时,徐良平不知道的是,200公里外,自己的一举一动,正尽收眉山警方眼底。

近3个月的时间,办案民警的眼睛,都没有离开过电脑。摆在他们的面前,是上百万条信息。

郭钟解释说,毒贩非常狡猾,常常用一些很隐晦的代号,进行毒品交易,加上经常改变代号,所以只能人工一条一条看。

比如,制毒技师的代号就是“厨子”,冰毒被叫成“B”,麻古是“马”。

一个覆盖全国18个省46个市区的制贩毒网络,逐渐呈现在专案组面前……

最终,该案打掉了盘踞全国五省六市的制贩毒团伙7个,捣毁了制毒工厂5个;抓获了毒品违法犯罪嫌疑67人,缴获了各类毒品159.28公斤。斩断了一条由省外制毒工厂通过物流流入四川、再由四川通过网络平台返销到全国各地的贩毒通道,摧毁了一张覆盖全国八省十六市县的制贩毒网络。“此案涉及面广、涉及人数多,堪称四川有史以来最大的一起互联网制贩毒案!”6月23日,眉山警方专案组介绍。

[1][2][3]下一页 尾页

火眼金睛的“特战排长” 看相貌察觉出异样

梅州市蕉岭县广福镇交通顺畅、通信发达,是福建和广东的道路交通要塞,境内的公安检查站成为遏制毒品流动的重要卡点。

临近端午,武警广东总队梅州支队官兵们又接到执行高速设卡警戒任务,排长林杰组织战友们开展针对性训练,提前与一起执行任务的公安干警协同配合。回顾这些年的任务经历,林杰和战友们曾留下许多“惊险一刻”。

“总感觉这辆车有问题。”去年9月的一天,在此执勤的排长林杰见一辆黑色小轿车驶来,上前示意车辆靠边接受检查。此时,副驾驶座位上的一名男子慌忙戴上墨镜,这一举动引起了林杰的警觉。

“全体注意,加强警戒,铺设拒马。”林杰果断发出命令,一旁待命的官兵立刻进入战斗状态。两名战士持枪向车身靠近,其他官兵迅速对车辆形成包围。

“同志,请熄火停车,下车接受检查!”车上两名男子经过短暂调整,没了刚才的紧张,神情自若接受检查。

“副驾驶座上的乘客精神萎靡、两眼无神,有明显的黑眼圈,符合吸毒人员特征,我觉得有必要重点检查。”林杰向执勤干警提出建议。原来,他发现副驾驶座的男子与“瘾君子”特征比较符合。虽然乘客戴着墨镜,但从侧面仔细观察,林杰还是察觉出了异样。

林杰协助公安干警一起搜查可疑车辆,没有发现任何异常。难道是判断有误?正当林杰感到困惑时,后备箱的干粉灭火器引起了他的注意。“同志,这个灭火器能不能用啊,要是坏了,万一遇到什么情况,可就危险了,我帮你检查一下吧。”拿起灭火器,林杰发现了蹊跷――灭火器上有明显被拉开过的裂痕。拔下保险插销,拉出喷管,他朝一旁的空地喷射,连按几下都没有反应。

“发现一个可疑灭火器!”林杰立刻向公安干警通报。经公安机关检查,果然发现灭火器内暗藏冰毒。随后进行的尿检,也证实车上两名男子均为吸毒人员。

铁证如山,两名嫌疑人对运毒、吸毒的事实供认不讳。

女毒贩持枪劫持人质 民警挖出背后团伙

2016年6月20日17时许,经过前期大量工作,成都警方锁定了从成都逃回、藏匿在德阳市区白河巷一小区内的两名女毒贩。就在警方准备对其进行抓捕时,2名毒贩通过阳台翻进了隔壁住户家,并持枪劫持了5名人质,其中包括3名小孩。

在与警方僵持了一个多小时后,毒贩挟持人质走出房门,但几个人围在被单里面,头顶还顶着一张地毯,毒贩打算伺机逃跑。由于无法分辨被单内的情况,警方没有贸然行动。毒贩挟持人质慢慢移动到小区门口,透过被单下面的空隙,看见周围拉起了警戒线,并密布着全副武装的警察。

“砰、砰。”紧张的空气中突然传来两声枪响。毒贩裹挟人质移动的路线上,留下了两枚弹壳。随着毒贩和人质的继续慢慢移动,在场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人质还安全。

18时50分左右,一名德阳特警手持盾牌从一侧迅速靠近。随后,他扔掉盾牌扑了上去。紧随其后,几名民警也同时扑了上去。此时,毒贩和人质头上的地毯掉了,民警合力将毒贩死死按在地上,人质全部安全获救。

该案中的一个细节却引起德阳警方的高度注意――两名毒贩当天从成都逃回德阳,迅速藏匿到居民小区的出租房内。而此前,她们并没有居住在这个小区。“如果是本人现去租房,不可能有这么快。”带着这个疑点,罗笛和民警立即查询租房信息。

经查询,民警发现,毒贩藏匿的出租屋为另外一人所租。“我们当时就怀疑,这是一个团伙,还有其他成员为两人提供帮助。”罗笛说,经排查,发现这名租房者与德阳什邡市的卿某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后证实,这名租房者正是受卿某指使,在德阳市区租房作为窝点。

而在2名女毒贩持枪劫持人质事件前,德阳广汉警方于2016年4月19日在广汉市北外乡捣毁了一处制毒窝点,抓获毒贩谢某。据谢某交代,他和什邡的卿某以及中江的周某在这里共同制毒。此后,德阳警方又获得消息,4月22日,毒贩廖某将近2千克毒品卖给了山西临汾的黄某。而廖某只是一个中间人,帮卿某贩卖毒品。

“几起案件中,均出现了同一个名字:卿某。”罗笛说,当时,他将几起独立的案件串并起来,根据办案经验判断,这很可能是一起以卿某为首的团伙案。

经过调查,警方掌握了以卿某为首的犯罪团伙的大量信息。还有一个以德阳中江县的顾某为首的制贩毒团伙,与卿某为首的犯罪团伙过往甚密。8月上旬,经各地警方共同努力,两个团伙共十余名成员悉数被抓捕归案。

首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尾页

18年,她把禁毒教育深入到学校每个角落

李修会人生中的18年,都在与毒品斗。不同于公安干警在前线,她是站在禁毒预防教育战线。

“战斗”的起点,要从2000年的冬天说起。

那天,还是幼儿园园长的李修会,像往常一样站在校门口迎接孩子。当她接完最后一名幼儿,准备回教室,一个嘶哑的声音叫住她:“李老师,小伟走了,都是吸毒害了他!”

李修会认出,嚎啕大哭的女子正是小伟的母亲。而死去的小伟,是多年前她带过的幼儿园学生。这一噩耗,就像一把大铁锤一锤子抡到她心里。她和小伟的母亲抱头痛哭。

悲痛之余,怒火也被点燃。为了不让更多“小伟”出现,李修会终于决定自建小学,探索少年儿童禁毒预防教育。2002年,李修会贷款百万元,将自建的民办幼儿园扩建为新苗实验小学。

“禁毒教育和文化教育同等重要,毒品在一天,这个原则就坚持一天。”在新苗实验小学建校第一学期的第一次行政会议上,李修会收起一贯的亲切和蔼,严肃地说。

对毒品的恨有多深,李修会的行动力就有多强。

没师资,李修会就上门找公安部门请来老师,还请来摩尼镇派出所所长当法制副校长,培养语文和数学教师兼任禁毒教师;没教材,她就抽调教师四处取经,再自主编写,行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禁毒教材;没教具,她就想办法采购仿真模型做仿真毒品,买不到的,就组织教师用各种道具自制。

多年来,李修会都住在学生公寓第三层楼的正中间,只为能24小时保护住在左右的留校女孩。而离她学校不到30米的家,她只有周末回去。

太拼的她因此落下一身毛病:经常后脑胀痛,偶尔全身乏力。2到3包头痛粉、4粒止痛片,是她的日常“早餐”。她看过不同医生,得到的是同一个答案:过度劳累。

李修会的辛苦没有白费。在她的带动下,全校老师将禁毒预防教育深入到学校的每个角落,逐步形成属于新苗实验学校独有的特色教育手段――开展以校内宣传为主的“十个一”禁毒活动,要求全校做到每日一次禁毒大课间、每周一次禁毒宣誓等;注重校内和校外互动,每学期每位老师至少3次家访或召开家长座谈会,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并进行禁毒宣传。

如今,新苗实验学校成为“全国毒品预防教育先进学校”“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先进学校”等。李修会也将禁毒预防教育带出乌蒙山,去北京、江苏、贵州等多地分享经验,被评为全国禁毒工作先进个人、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优秀教师等。

“退伍老兵”变身缉毒先锋 禁毒宣传走进企业校园

“部队的培养,让我走上了缉毒的道路”。回想起35年前入伍的场景,李招德至今记忆犹新。从两次被国家禁毒委列为涉毒重点整治地区的汕尾陆丰入伍,到武警肇庆支队高要中队,李招德显得“与众不同”――他身材瘦弱,似乎一阵风都能吹跑。但就是这个瘦弱的小伙子,一谈到毒品总是咬牙切齿,一参加缉毒行动总是冲在最前。“见过太多人被毒品祸害,我从小的梦想就是消灭毒品”,李招德说。

身体不够强壮,李招德就利用午休、熄灯时间加练。从“豆芽菜”成为“肌肉男”的李招德多次参加部队的缉毒行动,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多次立功受奖。

1990年3月,退出现役的李招德李招德以高分考入肇庆市公安局特警队。“当过兵身体好,每次缉毒都冲在最前面”,是同事们对这个“退伍老兵”最深的印象,李招德自己却说,部队敢打硬战的优良传统,已内化为缉毒战场的个人自觉。

走上领导岗位负责禁毒工作后,李招德不仅缉毒,还狠抓全民禁毒工程建设工作,用他的话说,“防一个吸毒,胜抓十个戒毒”。

每年春秋开学季,李招德提前到辖区内各校园蹲点,加强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策划禁毒宣传进校园活动和“护学岗”制度,到全市各地工厂开展禁毒知识宣讲活动。仅2019年,李招德就为40多家高等院校、中小学、党校、企业等重点单位开展巡回讲课,受教育人数超20多万人。

每次到戒毒所和基层检查,他都不厌其烦的教育工作人员要善待戒毒人员,对他们要关心、爱护,不要歧视、孤立、看不起,否则可能会“死灰复燃”甚至变本加厉,原来的戒毒成效就要打水漂了……

《2019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指出,截至2019年底,中国现有吸毒人员214.8万名。毒品不仅荼毒他们的身心健康,更是危害社会安全的毒瘤,毒品一日不除,禁毒斗争就一日不能松懈。

公安民警、武警官兵……一群又一群平凡的人,在危险中挺身而出,在重压下义无反顾投身于禁毒工作。

为了人民的安宁,他们无惧危险,与暴戾毒贩生死相搏中流血流汗;为了践行除毒务尽的赤诚誓言,他们奔波于大街小巷,抛洒汗水,用他们的智慧为治理毒品问题提供坚实保障;为了铲除毒品生存土壤,他们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投身禁毒工作,用多种方式提升群众的防毒意识,用汗水甚至鲜血筑起毒品治理的平安堤坝。

禁毒民警是公安队伍中负伤和牺牲最多的警种之一。

6月26日,国际禁毒日,让我们在今天向曾坚守缉毒战线,和正在坚守的英雄们致敬!

(综合来源:华西都市报、四川新闻网、中国军网、四川日报、中国网、中国日报网)


首页 上一页[1][2][3]
  • 上一篇:《隐秘的角落》原著作者:小说像毛坯房,我不干涉装修
  • 下一篇:端午开启“水火交加”模式 这些地方不要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