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人均看电子书7.83本 成都读者更爱数字阅读

时间:2017-04-17

市民在浏览数字阅读资源

  书香成都,以书为伴。随着我市多种阅读活动的火热开展,全市居民纸质阅读量和数字阅读量均有稳步提升。昨日记者从市文广新局获悉,2015―2016年度,成都市民平均纸质阅读量为7.109本,较2014年有所上升,其中,武侯区的平均纸质阅读量最高,为7.76本,平均纸质阅读量最少的区(市)县为6.4本,有11个区(市)县的平均纸质阅读量高于平均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数字阅读方式的兴起,极大地提升了市民的阅读热情。2015―2016年度,成都市民平均数字阅读量为7.83本,其中武侯区的平均数字阅读量最高,为8.42本,最低的为7.23本,有10个区(市)县的数字阅读量高于平均水平。市民的阅读时间在逐步增长,全民阅读的氛围也越来越浓。

  阅读指标

  市民数字阅读量高于纸质阅读

  为满足市民的阅读需求,我市整合多方资源,建立了以公共图书馆为中心,以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文化活动室为依托,以实体书店、社会阅读组织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不仅为市民读书、看报提供了便利,也丰富了基层的文化生活。据了解,目前,全市公共图书馆有22个,镇、街分馆有126个;全市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达1268.11万册(含电子资源),人均藏量0.9册;组织读书活动1979次(场),参与活动总人数达89.3万;遍布城乡的社区书屋、农家书屋4500多个。各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和社会阅读组织依托书屋,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成为社区城乡居民喜爱的阅读文化阵地。

  值得关注的是,为科学、客观反映我市全民阅读状况,市文广新局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构建了我市全民阅读测评指标体系,以及全民阅读指数计算模型,对全域成都阅读服务设施、市民阅读状况进行系统、客观测评。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居民综合阅读指数为118.259,纸质阅读率为78.66%,平均阅读量为7.109本;数字阅读率为85.64%,平均阅读量为7.83本。测评显示,我市各项阅读指数均高于全国人均阅读指标。

  图书借阅

  “一卡通”工程实现通借通还

  为了助推全民阅读,成都图书馆和全市20家区(市)县公共图书馆联动,启用第二代身份证(免押金)注册借还图书,替代全市之前的20余种读者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卡通”,即读者仅凭身份证,就可在我市任意一家公共图书馆借阅、归还图书,查阅各图书馆的馆藏信息和借阅信息。

  此外,我市还在火车站、汽车站、中心城区各政务中心等公共场所,投放了70余台数字阅读机和24小时自助借书机。每台数字阅读机为市民提供3000余种图书、上万种期刊,每月更新率达10%,读者的注册人数、借还量月均保持30%左右的增长。

  数字资源

  成都数字图书馆推进资源共享

  作为数字阅读的一大途径,成都数字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数字阅读资源。在成都数字图书馆中,电子书、电子期刊不只是简单静态地呈现给读者,部分电子书和电子期刊还能以真人朗读的形式让读者收听阅读。自2004年起,成都图书馆开始逐步建设数字图书馆,经过10多年建设,如今已建立起覆盖21个主流商用数字资源共计约9600万篇(册)、本地镜像67.5TB的数字图书馆平台。此外,成都图书馆还同步推进数字阅读资源共享,将仅供本馆读者使用的近8800万篇(册)数字资源面向全市20个区(市)县免费开放。

  除提供大量文图资料外,成都数字图书馆中的精品讲座视频、非遗数字博物馆等自建特色资源,也吸引了众多读者。例如,作为成都图书馆的精品讲座,“锦城讲堂”在数字图书馆中得到完美呈现,该讲座视频多达600个,浏览量已达25.3万次。此外,“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还是全国第一个免费开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网站,该网站能够让读者足不出户领略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据悉, 成都图书馆今年还在微信服务平台新增掌上数字图书馆,包含龙源电子期刊、微学习中心等数字资源,电子图书资源也即将上线,值得期待。本报记者 王嘉 摄影 胡大田

  原标题:人均看电子书7.83本 蓉城读者更爱数字阅读

  • 上一篇:成都入选2016中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
  • 下一篇:成都大邑县重拳出击专项整治 关闭拆除236张砖瓦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