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成都理工大学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自然》杂志 入列全球研究热点

时间:2019-03-07

《nature》 报道界面。

四川新闻网成都3月6日讯(记者 陈淋)近日,国际性科技期刊《自然》杂志撰文报道了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润秋、许强及胡伟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该科研成果列为全球研究热点(Highlight)。

据悉,该团队2月在国际著名地学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地球与行星科学通报)》上发表了该成果,题为《巨型滑坡底部超低摩擦机理――摩擦热产生的蒸汽压和CO2气压与岩石重结晶共同润滑作用(Superheated steam, hot CO2 and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from frictional heat jointly lubricated a giant landslide: Field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

《自然》杂志的报道称这篇论文为“黄润秋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对大光包滑坡进行了长期的科学研究,准确地测定了大滑坡在滑动时滑面的温度为850度左右,并且找到了滑坡底部高温高压蒸汽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微观证据。”

黄润秋、裴向军教授带领团队对大光包进行地质科学调查。

论文展现了黄润秋、许强、裴向军、胡伟教授团队历时4年,对汶川地震诱发的巨型滑坡――大光包滑坡进行的相关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大光包巨型滑坡在滑动过程中底部温度可以达到850度左右,分解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气体。高温水蒸汽和二氧化碳气体在致密的底部形成高气压,借助这种类似“蒸汽机”的原理,滑坡底部摩擦大大减小。同时,从现场和实验样中均发现了底部滑带表面存在一层0.1mm左右厚的矿物重结晶层,也起到了重要的润滑作用。据悉,该团队长期从事大型滑坡、高速远程滑坡机理研究,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逐步揭示了高速远程滑坡底部超低摩擦之谜。

该研究成果也联合了新西兰地质调查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相关研究人员。该课题组将继续研究,将底部超低摩擦的物理机理转化为数学模型,与数值计算结合,用于大型滑坡灾害的风险区划、预警预报。

  相关链接:

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自然》杂志也是一份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国际综合性科学周刊。杂志以报道科学世界中的重大发现、重要突破为使命,要求科研成果新颖。

(图片由成都理工大学提供)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上一篇:富顺爱心妈妈杨丽萍:倾情济孤 爱心缔结母子情
  • 下一篇:成都市武侯区召开大会表彰15家纳税过亿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