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扶贫路上永不凋谢的“铿锵荷花”――记南充市高坪区殉职扶贫女干部曹琼蓉

时间:2017-11-14

  四川新闻网达州11月14日讯(记者 余开洋 摄影报道)11月11日,天气小雨。立冬后的南充市高坪区新桥沟村开始降温,冰冷的寒风中夹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村道旁的荷塘已经进入了冬季护管模式。这天,新桥沟村委会副主任黄丽起的格外早,虽然是周末,黄丽还是来到了办公室整理村里脱贫攻坚的相关信息和材料, 而黄丽办公所坐的位置,正是原新桥沟村委会副主任曹琼蓉的办公场所。

  2011年,曹琼蓉担任高坪区隆兴乡新桥沟村副主任,在任期间带领村民修路、引水、种藕……随时加班处理脱贫攻坚工作。2016年5月4日,曹琼蓉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去世,成为四川省2016年牺牲在扶贫一线的27名干部中唯一的女性。

  看着新桥沟巨大的变化,黄丽感慨地说,“这些都是曹主任打下的基础,我现在要做的是将她的工作延续下去,让她能在天堂好好安息。”

  日前,四川省委追授曹琼蓉同志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

曹琼蓉生前照片

  “大伙选了我,我总该做点什么。”

  村里了不起的“女强人”

  新桥沟村毗邻秦巴山区,偏僻落后,共有229户82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200多人,贫困发生率超过三分之一,是重点贫困村。2017年11月11日,四川新闻网记者驱车来到了新桥沟村。提起原村副主任曹琼蓉,乡亲们都围了过来,“女强人”“了不起”“太可惜了”……乡亲们争着说起了曹琼蓉生前和他们的故事。

  2006年6月曹琼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1年担任高坪区隆兴乡新桥沟村妇女主任兼计生专干,2011年担任高坪区隆兴乡新桥沟村副主任。1982年,黄美刚和曹琼蓉经人介绍结为夫妻,原本是外村人的曹琼蓉来到新桥沟村。婚后,曹琼蓉家里一直经营着篾席生意,虽然谈不上富裕,但也能勉强过日子。提起曹琼蓉当“官”,曹琼蓉的丈夫黄美刚五味杂陈。

  “她身体一直都不是很好,有高血压,不能过度劳累……还去当什么村副主任。”2011年3月,曹琼蓉被乡亲们选为村委会副主任,丈夫黄美刚开始是有不同意见的。“家里除农活儿外,还有老人和年幼的小孙子需要照顾,还有编篾席的生意。她的性格我晓得,这下肯定顾不上家里咯。”面对丈夫的不理解,曹琼蓉做起了黄美刚的思想工作,“你看我到村里这么多年了,虽然是个外村人,大家可从来没把我当我外人。这次大家都信任我,选了我,我总该做点什么,回报大家吧。”这么多年,黄美刚也很清楚妻子的性格,他知道乡亲们穷怕了,选曹琼蓉当副主任,就是希望她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带着大伙儿过上好日子。“那你就好好干吧,家里有我。”就这样,曹琼蓉到了新的岗位。

曹琼蓉生前获得的荣誉证书

  “我们脚下的路,都是曹主任的心血!”

  一场大雨一个决策 村里通了水泥路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连小学生都能说出的道理。可新桥沟村民却一直在为路发愁,别说致富了,因为“路”,甚至村里的小伙儿有的连娶媳妇都成了难题。

  “公路没有通,全村人每年买肥料、买饲料都要靠人背,喂了一年的猪儿也没得办法卖出去,更别说拉砖盖房了,人家姑娘看到破旧的房子哪个还愿意嫁过来嘛。”新桥沟的现状,深深地刺痛着曹琼蓉的心。“是时候改变了!”曹琼蓉在心底默默告诉自己。

  但几次走访下来,曹琼蓉发现虽然大伙都渴望修路,但村民对修路的意见并不统一。“要出多少钱?”“能不能从我家门前过?”对于修路,大家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意见也迟迟没有得到统一。但曹琼蓉仍没有放弃,她在等一个机会,直到一个大雨天的出现。

  “通知!通知!请大家赶快到村委会召开紧急会议……”

  “大雨天,开什么会?估计是很重要的事情。”村民们纷纷向村委会跑去,跑到村委会后几乎每个人的脚上和身上都是泥。“曹主任,这大雨天的有啥重要事情啊,非得现在说。这个路,下雨天你又不是不晓得。你看我今天刚换的衣服,弄成这样了。”有村民说到。

  “对,我们今天就是讨论村里路的问题。”曹琼蓉道出了事情的原由,抛出主题后,村民们望着彼此身上的泥。“我们要修路!”就这样,雨天的一个会议,解决了村民意见上的不统一。

  紧接着,推土、压实、筑路基、浇筑混凝土……村民们有钱出钱资,没钱出力,大伙齐心协力地修建着属于自己村的水泥公路。挖路基、搬水泥、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坐在泥巴坎沿上吃饭……村民们发现,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施工现场总能看到曹琼蓉的身影。

  不久,长达4.8公里的村道公路通车了。村民雨天出行不再一身泥,农产品出村也更方便了。如今,每当村民走在新修的村道上,都由衷感叹:“我们脚下的路,都是曹主任的心血啊!”

[1][2]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曹琼蓉生前填写的信息表

  “自来水通了,您什么时候回来都可以了。”

  百页调查笔记 村民喝上安全水

  新桥沟村毗邻秦巴山区,偏僻落后,除了交通不便,饮水安全同样一直困扰着这里的村民。

  2013年6月的一天,连日干旱,村上72岁的老人黄春英,一个扁担挂两个木桶,进山挑水。山路崎岖,单边一趟要走半个小时。归途中,尽管两个木桶只装了小半桶水,可黄春英老人每一小步都迈得吃力,一个坡头遇上一步腿软,便连人带桶摔倒在山坡。摔成骨折的黄春英躺在地上,怎么也爬不起来,大半个小时后才被路过的村民发现。曹琼蓉接到电话,丢下手中正在编织的席子,连忙跑往黄春英摔倒的地方,和村民一起将老人背回家里后,曹琼蓉又请来乡上的医生为老人疗伤。

  村民宋中正患有腰椎疾病,家里的水也都是靠附近的村民帮忙挑,后来由于吃水问题,宋中正干脆选择了离开村里,去了城里和儿子一起生活。“城里待不惯,但是村里没水吃,实在太不方便了。”让村民吃上安全的饮用水,成了村里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2013年下半年,曹琼蓉用了大半年时间,奔走在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一户一户地走访和登记,把村上每一户的人口、每一口水井的情况、每一个村民的诉求都记录得一清二楚。后来才了解到,早些年不少村民在自己房子周边挖化粪池,渗漏导致水井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全村87%的水井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当曹琼蓉在村委会上把逐户调查的结果报告后,村“两委”就立即开始项目争取。当天,曹琼蓉带着乡党委、政府支持的报告找到区水务局,她连同报告一同送上去的还有自己多达100多页的调查笔记,尽管字迹并不算工整漂亮,可上面详细记录了新桥沟村存在安全饮水问题的全部情况。 

  通水那天,曹琼蓉还特意给在城里的宋中正打去了电话。“宋大爷,村里自来水通了,您什么时候想回来,随时都可以了。”拧开水龙头的那刻,村民黄春英眼泪情不自禁地滴落到汩汩清水中。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曹琼蓉”。

想念妻子时丈夫黄美刚就会翻出曹琼蓉的照片

  “你曹琼蓉先种,你敢种我们就敢种。”

  带头种莲藕 村民踏上致富路

  “选干部就要选曹琼蓉这样的干部!”2014年,新桥沟村迎来新一届“两委”选举,曹琼蓉在村民当中呼声颇高,再次被村民推选为村干部。路修通了、水饮上了,要想真正“富”起来,还得寻找村里适合的产业,发展产业致富也就成为新桥沟村民最大的期盼。“种花椒”“栽核桃”“搞养殖”……在村委会召开的集体讨论会上,村干部和村民发表着自己的意见。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曹琼蓉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建议:“我们先不忙着下决断,应该先去别地看看学学,结合我们村子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找产业。”

  大家认可了曹琼蓉的建议。为了寻找产业,曹琼蓉和村干部一道,四处考察,请区上的农技员进村把脉,最终结合新桥沟村田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和看到“见效快、效益好”的前景,确定了种植莲藕的发展思路。

  “啥子,种莲藕?哪个会啊,没搞错吧?”

  “种水稻至少能保证有口饭吃,种藕没技术,卖不掉咋办?”

  听说村里要发展种莲藕,新桥沟村一下炸开了锅。为了让村上贫困户响应、跟进,率先发展起莲藕产业,曹琼蓉就组织村组干部挨家挨户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一个月下来,却收效甚微,村民们的态度依然是“不得种藕!”

  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曹琼蓉多次跑到区上和乡上,向农技方面的专业人员求证新桥沟村到底合不合适发展莲藕产业。不仅如此,她还自费买来专业书籍学习种莲藕知识,在上网查询资料,最终她得出了:“莲藕目前是新桥沟村最适合发展的产业。”

  曹琼蓉开始一家一户反复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面对着曹琼蓉专业的讲解,大部分村民仍将信将疑。

  这时,一个声音跳了出来:“要种,你曹琼蓉先种,你敢种我们就敢种。”

  这一句话,倒提醒了曹琼蓉。2015年4月初,曹琼蓉在全村率先种植莲藕,将自家8亩水田全部换种上莲藕。在她引领下,4名村干部种植莲藕21亩。一时间,村里贫困户报名种藕的人越来越多。

  2015年4月,莲藕种植期间,曹琼蓉一连20多天泡在水田里,脚被泡脱了皮,她就贴上创可贴、穿上筒靴继续踩在淤泥里。在曹琼蓉的带领下,在她手把手的技术指导下,村上40户村民共使一处力,共舞一把锄,共唱一首歌,共种一样苗,整个4月,大家双脚都泡在水塘里,开塘、刨坑、除草……

  2016年全村发展莲藕种植600余亩,实现了产业增收致富。

  当时,贫困户黄昭鹏响应号召,将8亩水田全部换种上莲藕,去年8亩莲藕为他带来了13000元的收入,今年他又继续扩种,将村民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种植的面积增加到了12亩,预计明年收入将超过2万元。

  扶贫路上永不凋谢的“铿锵荷花”

  采访结束后,黄丽也刚好整理完手中的工作。她望着一片片已经枯萎的荷塘,掰了掰手指说,等到明年6月这里到处都是盛开的荷花,格外美丽、漂亮,可曹主任却看不到了,说着说着黄丽的眼角不禁湿润了。

  曹琼蓉虽然离开了她深爱着的那一方土地和那里的乡亲,但她播下的自力更生的扶贫种子,却已扎根、开花、结果;她留下的一心为民的高尚品德、 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正化为决战全胜脱贫攻坚的强大精神力量。曹琼蓉没有离去!她的精神和事迹,将长留南充大地和巴山蜀水!

首页 上一页[1][2]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上一篇:前三季度成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43元
  • 下一篇:秋冬旅游旺季到来 成铁局加开重联270余趟动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