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山西新闻

身怀绝技立军威 以战斗的姿态书写军人传奇

时间:2017-08-01

这是一支用青春书写忠诚的队伍,他们扎根晋西北高原20余年,用军人的方式书写忠诚;这是一支用岁月铸就辉煌的队伍,他们人人身怀绝技。他们20多年如一日地铆在任务一线,点号、方舱、机房就是他们的“战场”,设备、仪器、按钮就是他们的“武器”。在改革强军的新征程上,他们始终保持着一贯的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战斗的姿态,奋战在他们的“战场”上,为改革强军贡献自己的力量。“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为您讲述这些优秀军人的故事。

“老黄牛”吴汉兴多年“钻”和“啃” 重大任务中屡建奇功

○个人档案

吴汉兴,人称老吴,山东青州人,1976年3月出生,1994年12月入伍,驻晋部队某部指控中心安控台操作手,二级军士长。老吴的特点,在于稳重。作为安控专业岗位资格最老的操作手,老吴就像一头“老黄牛”,凭借多年苦心孤诣地“钻”和“啃”,先后参与完成重大试验任务近200次,从未出过丝毫差错。作为试验任务的命脉,安控是任务发生意外后最为重要的一道防线。用首长的话来说,就是岗位虽小、意义重大。作为安控岗位的“老资历”,老吴练就了一身本领,不仅对技术参数、组码装载、装码流程“门儿清”,更是对安控台的工作流程、元件组配、性能状态等做到了一清二楚。凭着一手“绝活儿”,老吴解决了20余个安控技术问题,在重大试验任务中屡建奇功。有人曾问老吴,这门清儿的功夫是如何练成的?老吴憨厚地说,没啥窍门儿,是被任务“逼”出来的。老实说,老吴并不是一个聪明人,却有着一股别人没有的“钻劲”:凡事翻箱倒柜也要弄清楚搞明白,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答案不服气。因为这一性格,他就闲不下来。工作之余,他喜欢钻在安控机房里“捣鼓”,单位的专业使用手册、安控台试题库、修改制定指挥操作程序表、应急方案等大量试验教材,都是他的杰作。在某型号任务实施发射阶段,安控人员已按预定方案各自就位。老吴正严格按照流程进行组码装载,突然设备全部死机瘫痪。经过复查后,发现在装码中,如果安控设备的任一程序出现问题,就会连带安控系统整体瘫痪。“钻劲”上来的老吴决定攻克这一难题。他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写下了200余页的学习笔记,并提出了“A-B备份机方案”的解决办法,最终从根源上解决了设备瘫痪这一重大隐患。作为单位里的技术“大拿”,老吴在多个重大科研项目中担纲负责,为项目成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却从不居功自傲。但每当上报获奖作者名单时,他总是把这样的机会留给别人。单位领导多次考虑给他请功,都被他婉拒了。他说,我就是干了自己该干的,没啥可骄傲的。甘居幕后,默默无闻,这就是老吴的性格。为此,身边战友给他起了个绰号——老黄牛。老吴却不以为然,仍然像一头老黄牛一样,埋头干好自己的活儿。

“设备通”闫伍云圆满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个人档案

闫伍云,人称老闫,1973年出生,山西五台人,1991年12月入伍,驻晋部队某部某遥测设备车系统指挥,一级军士长。26年来,老闫一直与雷达设备打交道。优秀班长、优秀士兵、优秀士官、优秀操作手、优秀共产党员、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三等奖、原总装优秀士官人才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数不清的荣誉,记录了老闫26年砥砺奋进的强军路。作为资深操作手,老闫对设备车键钮位置、技术参数、状态性能、操作流程摸得一清二楚,即使蒙着眼睛,也能熟练操作车上任何一个仪器设备。遇到设备出现故障,他不用翻图纸立马就能找到故障元器件所在。如果把雷达车各系统当作“交响乐队”,那老闫就是这个乐队的指挥家,他能够从这个乐队声响中辨别它是否运转良好。例如,伺服机构运转声音清脆无杂音、匀称有节奏,就是运转良好;要是运转声音较重,并夹带着“嗡嗡”声,那就表示要加机油了;要是响声不顺畅,并夹带“嘎嘎”的杂音,那就说明伺服系统出现毛病了,就得停机排除。身边战友们亲切地称老闫为“设备通”。在雷达操作手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老闫立下过赫赫战功。在我国某新型号任务试验发射前30分钟,发射机终端突然显示故障,设备出现“掉高压”。雷达不能正常跟踪目标,任务飞行初始段数据就不能获取,直接影响试验的成败。由于这种情况之前未曾出现,大家反复查找未能确定故障原因。离发射只剩10多分钟,所有人员都将希望的目光盯在老闫身上。紧要关头,担任主控操作手的老闫,沉着应对,最终将故障定位在了已经熔断的保险丝管上。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技术,老闫迅速更换保险丝管,并确定了“待机预热氢闸流管、发射前1分机开机”的紧急方案。1分种后,目标起飞升空,雷达牢牢锁定目标,获得了完整的飞行参数,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这次“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老闫沉着应对、勇挑重担,为我国某重要武器定型提供了宝贵的试验数据,荣立个人二等功。老闫工作所在的设备车的服役年限几乎与他军龄一样长。不少元器件已老化严重,最近这几年,雷达车问题多、故障率高,庞杂的电路让人头痛不已。为此,已经40多岁的老闫趴在设备车上,根据雷达设备整套系统电路,绘制出了维修索引图,成为了设备的“维修宝典”。作为技术骨干的老闫,还无私地把自己的一身本领传授给身边的战友。多年来,闫伍云手把手带出来的技术骨干就有百余人,其中10多人获得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14人次立功、6人被保送入学。

“兵专家”马金永艰苦攻关获7项军队科技进步奖

○个人档案

马金永,河南兰考人,1977年6月出生,1994年12月入伍,现为驻晋部队某部指控中心技师,二级军士长。担纲完成16个科研项目,获得7项军队科技进步奖,撰写的18篇论文在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曾在国家宇航学术年会与教授学者同台进行大会交流……入伍前只有初中学历的马金永,却拥有显赫的履历。“人生虽然漫长,但关键的就那么几步。”刚分配到时统专业岗位的时候,马金永就碰到关键的那一步,迎来了军旅生涯的首次冲锋。1999年7月,马金永被分配到试验通信岗位。“初生牛犊、信心满满”的他一进机房便傻了眼:将要操作的时统设备,以前见都没见过。从那以后,马金永每天早起一小时、晚睡一小时、中午不休息,如饥似渴地钻研基本原理、操作规程,对照设备一个部分一个部分背记,经常学到深夜,最终攻下道道难关,以全优成绩通过持证上岗考核。标准时钟是马金永的主要操作设备,也是时统设备的核心部件。工作中,马金永发现当时使用的标准时钟由于元器件和设计方面的缺陷,存在抗干扰能力差、时钟跳变等问题。当时他主动申请对设备进行改造。这引起了身边战友的热议,一名士兵能完成设备革新吗?马金永挑起这一担子后,就开始了艰苦的攻关之路。经过8个多月的努力,马金永不仅解决了设备老化问题,而且使授时精度提高了10倍以上;不仅使切换信道时间大大缩短,还实现了数传信号故障诊断智能化。2011年后,马金永离开熟悉的时统专业,先后从事光学测量、电视监控、运管系统等岗位。每到一个岗位,马金永都首先细心研读一遍岗位规程,积极向专业技术骨干请教,始终保持着冲锋的姿态。23年来,马金永先后轮换了17个岗位,参与各型号试验任务120余次,不仅岗位操作无差错、所辖设备零故障,还破解30余次重大技术难题,节约设备维修改造经费数百万元,是名副其实的“兵专家”。入伍23年,马金永先后被评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获第十五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立一、二等功,被原总装备部授予“岗位成才士官模范”荣誉称号,光荣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面对这些荣誉,马金永总是说:“我只是尽到了一名士兵的职责,组织上却给予了我很多;只要组织需要,我将紧握手中武器战斗到最后一刻!”

采写本报记者 王斌 通讯员 路俊 贾云菲 张宏伟摄影通讯员 路俊

  • 上一篇:抗洪抢险扫黑恶 武警官兵冲锋在最危险的地方
  • 下一篇:筑梦浩瀚太空 荣光捧给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