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山东新闻

高新区工委书记王作安:打造科技人文生态品质活力新城

时间:2018-12-25

今日青岛高新区。

青岛新闻网12月25日讯(记者 任俊峰)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自1992年成立以来,青岛高新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先后经历5次体制变迁,形成了“一区七园一带”的发展格局,总面积达到327.8平方公里。

特别是2008年5年,北部主园区启动建设以来,青岛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改革创新、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领域先行先试、大胆突破。昔日荒滩开启华彩蝶变,一座品质活力新城在胶州湾畔加速崛起。

“进入新时代,高新区的发展面临新问题、新任务、新目标,亟待新开局。党的十九大以来,红岛经济区(高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抢抓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和山东半岛国家自创区建设的重大契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突出创新引领、实现三个更加目标要求,落实一三三五工作思路’部署,加快打造‘创新驱动、产业引领、改革先行、走在前列’的创新创业先导区,‘水清岸绿、滩净城静、文明智慧、宜业宜居’的美丽青岛示范区。”青岛市政府党组成员、红岛经济区、青岛高新区工委书记王作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实施“三大战略”,区域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王作安表示,青岛高新区主动融入全省、全市发展大局,全面提出“2311”总体工作思路,即:确立打造创新创业先导区、美丽青岛示范区“两大目标”,全面实施创新驱动、产业育成、全域统筹“三大战略”,扎实推进软件信息产业育成等“10大工程”,每年抓好“100个重点项目”。

十年间,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8.1%。获批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创区,先后荣获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首批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国家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经济园区等称号。

建设四大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高新区聚焦科研院所系、高校系、企业系、海外系四大创新平台加速建设,累计引进中科院光电院、长春光机所等中科院所6家,“国字号”创新平台达到16家。

深化“人才特区”建设,投入专项资金1.6亿元,对66个高端人才项目进行重点培育,累计引进院士30人、“千人计划”专家60人,“千人计划”专家总数占全市1/3以上。联合山东大学、海尔集团创建三类“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融通创新机制,总投资85亿元的青岛双子塔产业载体项目签约落户,孵化器累计投入运营220万平米,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达到1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突破1800家。

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行容缺预审查、帮办代办、并联审批等创新措施,在全省首推行企业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试点,努力打造审批服务事项环节最少、时限最短、服务最优的国内一流营商环境,确保走在全市和全国高新区前列。

聚焦六大产业,产业集聚效应全面凸显

高新区聚焦软件信息、医疗医药、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互联网、金融、高端服务六大产业,创新“事业部”体制,按照“专人、专门、专业、专注”的原则,成立十个主导产业事业部,推动政府从“签字盖章”向“专业服务”转变。

截至目前,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500多个、总投资4000多亿元,重点打造以中兴、华为、锐嘉科等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以奥克、易邦、康立泰药业等为龙头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以科捷、宝佳、海克斯康等为龙头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以腾讯、软控等为龙头的互联网和物联网产业集群。

突出品质提升,百姓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王作安介绍说,在民生领域,高新区启动全区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旧村改造工程,加快建设全市最好的安置区。全省规模最大的市民健身中心全面启用,并顺利承办第24届省运会。

总投资47亿元的红岛枢纽站房及周边配套项目加快建设,济青高铁、青连铁路年底通车。青岛中学、银海国际学校全面启用,北京实验二小青岛分校开工建设,珊瑚湾幼儿园、高新区实验幼儿园正式招生。

投入10.2亿元实施“美丽青岛行动”,总投资15亿元的北界河生态治理工程全面启动,全球第二、亚洲首个伊甸园项目落户建设,红岛岸线生态修复纳入国家湾区生态治理范围,34.5公里环湾绿道全线贯通,建成全长55公里、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管廊,拥有祥茂河等五大水系和占地4500亩的三大湿地景观,水系园林景观荣膺“亚洲都市景观奖”。

打造创新创业先导区、美丽青岛示范区

王作安说,纪念改革开放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实际行动将改革进行到底。下一步,青岛高新区将紧紧围绕“突出创新引领、实现三个更加目标要求,落实一三三五工作思路”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乘着峰会东风再出发,按照1至3年搭框架,3至5年建成标志区,8至10年基本建成的建设时序,加快打造创新创业先导区、美丽青岛示范区,在全市坐标中当好新旧动能转换的排头兵、驱动器和示范区,在全省坐标中争当山东半岛自创区建设龙头,在全国坐标中跻身一流高新区行列,在全球坐标中打造海洋特色的国际化创新湾区。

打造创新创业先导区。聚焦“双招双引”,坚持“培育”和“掐尖”并举,重点围绕“独角兽”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加快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智能制造、互联网和物联网等四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到2022年,主导产业产值突破700亿元,累计引进院士50人、“千人计划”专家100人以上。深化与大院大所、重点高校、央企的合作,推进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青岛分院、山东大学中美创新国际产业园、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引进培育一批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及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海洋名城建设,聚焦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科技研发、海洋生态环保等领域,加快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等涉海项目建设,努力形成海洋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56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5%以上,加快打造“创新驱动、产业引领、改革先行、走在前列”的创新创业先导区。

打造美丽青岛示范区。实施“多规合一”,加快编制实施城市色彩、海绵城市等专项规划,塑造独特鲜明的城市风貌。将安置区建设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加快947万平米的安置区建设,实现百姓期盼多年的“安居梦”。红岛国际会展中心年底交付使用,科技馆2019年底启用,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科技综合体;市民健康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加快建设,打造集“医、教、研、产”为一体的医疗中心;推动鲁商广场、世茂52+等综合配套项目建设,加快打造“水清岸绿、滩净城静、文明智慧、宜业宜居”的美丽青岛示范区。

王作安表示,红岛经济区(高新区)将以有力的举措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寻标对标,加强理论学习,全面巩固解放思想大讨论成果,抢抓后峰会时代的新机遇,乘“峰”而起,顺势而为,配合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将胶州湾北岸打造为科技型、人文型、生态型品质活力新城。同时,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先导区建设步伐,当好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的排头兵、驱动器和示范区。

  • 上一篇:到2020年,济宁市基本实现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 下一篇:百年胶济|当年修铁路的建材,为啥大老远从德国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