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山东新闻

青岛高新区集聚集成电路企业约20家 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时间:2018-05-30

信网5月30日讯 自从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芯片就相伴而生,它被喻为“工业粮食”和整机设备的“心脏”。人们每一次点击鼠标,每一次敲打键盘,每一次拨打电话,都离不开芯片。然而,我国在高端芯片制造领域却不得不大量依赖进口。不久前,一纸来自大洋彼岸的禁令更是引发了国人对“中国芯”的担忧。

在“芯”方面,青岛高新区通过空间布局、产业集聚、人才吸引、平台搭建,着手培育不断发展的“红岛芯”。先后引进培育了若贝电子、嘉星晶电、汉源微电子、航天微电子、赛瑞达、鼎信等项目,初步形成包括芯片设计、材料加工、装备制造、应用开发在内的芯片产业链。同时进一步注重培养人才、建设园区、搭建平台,在与世界一流水平不断缩小差距的道路上,青岛高新区的集成电路产业正不懈努力,奋力向前。

“芯”设计 海归回国 研发创新芯片

集成电路,是一种微型电子器件,小小的一块集成电路可不似看起来简单,它将成千上万的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原件及布线集中在一小块半导体硅晶片上,并焊接封装起来,使得电子产品微型化,同时提高可靠性,降低功耗和成本。

在工业底蕴深厚的青岛,“年轻”的集成电路产业如何寻求新突破?作为高精尖企业聚集区的青岛高新区,正在不断寻找新机遇。

2013年底,青岛若贝电子有限公司创始人吴国盛放弃美国百万年薪和即将到手的绿卡,怀着满腔热情回国,投身自适应芯片的研发。辗转八个城市后,他最终在青岛高新区找到“伯乐”投资并设立研发中心。两年后,一款8位256核心动态可重构芯片发布,这是中国首枚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适应芯片,迅速受到了数十家媒体关注。

“这款自适应芯片不仅填补了中国国内芯片领域空白,还具备高速FPGA动态可重构、可避开损坏单元重配置等特点,这在国际上前所未有。”吴国盛说,目前芯片已经在中芯国际工艺线上成功流片。

“芯片设计行业烧钱,流片费用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相较互联网创业来说周期长、见效慢,国内初创企业少的可怜。”说起集成电路行业,吴国盛坦言芯片设计创业难度巨大,但在他看来,日积月累的沉淀是制胜的关键,沉心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已经刻不容缓,更是国内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芯”产业 多点发力打造全产业链

芯片设计属于集成电路行业较为上游的一环,目前高新区已经在整个产业链上聚集了约20家企业,多方面“开花结果”,形成了初步完善的产业链条。

在原材料配套端,青岛嘉星晶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破了国内蓝宝石衬底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走进百级无尘生产车间,“全副武装”的工人们正利用高度自动化的先进设备,对蓝宝石晶棒进行切割、研磨、倒角、退火、抛光、清洗、检测等一系列工序。一期厂区完全建成后,可实现年加工1200万片大尺寸蓝宝石的产能,年产值达5.6亿元。

在装备制造端,青岛赛瑞达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对晶片进行扩散、氧化、退火、合金等工艺的专用计算机控制扩散炉、PECVD、LPCVD、烧结炉,参与了航空航天、神舟飞船系列、国家863计划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近年来,赛瑞达与国外企业合作研发高端专用设备,为我国半导体技术进步注入更多创新活力。

在应用开发端,青岛汉源微电子有限公司从事高端传感器和MCM厚膜混合集成电路等产品的设计研发与生产制造。以集成电路技术为基础,先后研发出加速度传感器、定向传感器、惯性导航系统,应用在石油勘探、航天航空、军工领域。

“芯”政策 凸显单列形成独特优势

“集成电路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产业之一。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青岛获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新形势下,高新区将集成电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高新区信息技术事业部副部长孙鑫告诉记者。

近年来,青岛高新区启动新一轮改革,改变了过去单一项目、单个企业的招商模式,2017年高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千企大走访”工作部署走访国内重点企业,足迹踏遍了北京、上海、苏州、昆山等地数十家重点集成电路企业,深入研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情况,抢抓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窗口期,重点关注国内第二/三代半导体集成电路企业。

“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集成电路企业普遍具有投资大、见效慢、风险高、人才缺的特点,必须采用一事一议的办法,解决企业引进及发展难题。”孙鑫介绍,为了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除了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政策,高新区先后出台了《青岛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青岛红岛经济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若干政策》,为企业提供资金人才支持。目前新一轮的政策正在制定之中,届时将把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凸显单列,形成高新区独有的政策优势。

“芯”未来 园区平台实现聚集效应

在产业链初步形成的同时,高新区集成电路园区及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了优越的产业环境和研发应用载体,推进企业集聚发展。

园区建设方面,“中国芯”大厦作为国家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青岛平台、CSIP青岛研究院及“双创”平台引进项目的重要载体,启用后将集聚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和培训等企业约30家入驻。

在新悦路上,占地144亩的青岛航天微电子产业园拔地而起,涉及信号调理集成器件、电源与电源管理集成器件、功率与驱动集成器件、系统集成(含传感器)四大专业技术板块,具备10万只军品、20万只民品、50万只IGBT的年生产能力。

青岛鼎信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11亿元建设的通讯科技产业园已经步入试运营阶段,从事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及集中抄表系统产品、总线芯片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目前在低压电力线载波市场份额上全国第一。

平台建设方面,即将建设的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青岛平台预计5年内吸引不少于50家集成电路优质企业落户高新区,预估实现新增产值100亿元以上,每年孵化集成电路产业相关团队不低于10个;即将建设的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在线教育实践平台青岛平台,每年提供在线集成电路人才实训课时不少于1000课时,5年内为青岛市培训集成电路专业人才1000人次。

人才建设方面,青软实训已经与山东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聊城大学等10余所高校共建专业,累计为集成电路行业输送了3000余名工程师,遍布台积电、美光半导体、紫光国芯、联发科技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孙鑫介绍,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有自己的“小目标”:到2021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 50亿元以上,基本建成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全产业生态体系,打造成为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高地。借着“东风”,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将发展将迎来腾飞机遇,推动青岛“芯”实现高质量发展。

信网全媒体记者 刘裕

[来源:信网 编辑:三人目]
  • 上一篇:青岛一季度返还涉企保证金4亿元
  • 下一篇:青岛市慈善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希望成为凝聚爱的集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