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山东新闻

从亩产皮棉7斤到107斤 包产到户,让棉农老赵成了万元户

时间:2018-05-21

□姚晓楠 报道 赵光泽向济南大学泉城学院的大学生介绍当时的种棉情况。

开栏的话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齐鲁儿女敢为人先、奋发有为,齐鲁大地改革开放春风浩荡、浪潮滚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改革开放40年·40人40事》栏目,撷取改革开放40年间的代表性人物和标志性事件,与广大读者一道重温激情岁月、经典瞬间,再现个体命运同祖国发展休戚与共、与时代大潮同频共振,并从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马朝霞 姚晓楠

5月19日,聊城市临清市八岔路镇赵塔头村。

“一晃40年,这变化可真是大啊。”68岁的村民赵光泽,翻看着1980年关于他家成为“万元户”的老照片,心里有太多想说的话。

1980年11月,新华社报道临清县八岔路公社(现为临清市八岔路镇)赵塔头村赵汝兰一家,卖棉花收入过万元。当年赵家添置了五辆自行车、三台缝纫机、两块手表、一个座钟、两台收音机。赵汝兰由此成为山东首个被媒体报道的“万元户”。赵光泽就是赵汝兰的长子。

“改革开放前,经常吃不饱饭,想起来心里就难受。改革开放后,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赵光泽说,“包产到户把大伙儿的干劲激发出来了,不光是咱家,全村也都致富了。”

对赵光泽而言,在过去的这40年中,有几个时间点,他是一辈子也不会忘的。

1979年,赵塔头村实行包产到户。

“这一年,作为老党员,父亲带头包了21亩地,又开荒了9亩地,全部种上了棉花。”赵光泽回忆说。

父亲领着一家10口人没黑没白地干,带着水壶和干粮,在田里一干就是一天。以前,在集体种棉时,一亩地只收7斤皮棉,而包产到户后,自己家的棉花,亩产皮棉107斤。

“棉花堆放得一垛一垛,别提多喜人了。”指着收棉花的照片,赵光泽说,“年收入过万元,以前想都不敢想。你知道万元是什么概念吗?那时候鸡蛋5分钱一个,猪肉六毛钱一斤。”

思想的闸门一旦打开,就不断释放出创造之力。

“既然政策鼓励农民致富,咱就该大胆地闯一闯。”赵光泽说,种棉致富之后,他没有只靠种地挣钱,而是走南闯北做生意,卖过煤炭、化肥,中间虽吃了不少苦,但都见到了收益。

不仅仅是赵光泽,他的弟弟赵光运做起了轴承生意;村民赵金友向赵光泽借了钱,买了大吊车,远去深圳创业。

1990年到2004年,赵光泽曾经任村委会主任,2011年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前后近30年的时间里,赵塔头村随时代一同前行,赵光泽也经历了鼓励村民外出和吸引村民回流两个截然相反的过程。

“先前村里有富余劳动力,种棉少了,种粮基本实现机械化,年轻人不用拴在地里了。在寻找致富渠道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打工这条路。”赵光泽说,村里鼓励大家外出打工,最多时共有400多人在外面打工,这也成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

“村里土地流转也有了,流转来的土地上建起了40亩的蔬菜大棚。”赵光泽说。现在,村里人均收入2万元,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小汽车,87户还在城里买了楼房。

从包产到户到土地流转,在赵光泽看来,赵塔头村的变迁就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的缩影,“党的好政策让赵塔头村民不断尝到新甜头。”

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2017年,村委会大院安装了40万元的光伏发电项目,并入国家电网,每天稳定收益200元;镇政府用4个村的扶贫资金110万元,在赵塔头村建起11个大棚,4个村50户贫困户因此受益。

近期,赵塔头村还把村里的环境整修一新,村里干干净净,大街上看不到一点垃圾,居住环境大为改善。“现在政策很好,国家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想让出去的人再回来,大家一起干。”

不仅如此,赵光泽已有了初步打算。“村里人在城里居住的多,村里的宅基地空了不少。村里有宅基地307亩,我想拿出100亩来建楼房,让乡亲们住上楼,这样能腾出200亩耕地来。”

  • 上一篇:2018山东文艺界5•23 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启动
  • 下一篇:“ 时代品牌 引领时代” 山东省第四届家电节将于5月29日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