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西新闻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江西赣县: “永固”碉堡 见证天翻地覆新时代

时间:2019-06-16

 

红军渡河处

从碉堡顶部往下眺望

保存完好的永固楼碉堡

(图片记者王祺拍摄) 

中国江西网/江西头条客户端讯 记者焦俊杰孙娟李逊报道:位于赣县区王母渡镇的桃江村,一座长征路上保存最完好的碉堡坐落于此。85年前的一个夜晚,一场激烈的战斗在这里打响。如今,碉堡历经岁月洗礼,成为红军走向胜利征途的见证。

6月14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团来到了这里,桃江河水深流急,从村旁穿过。曾经贫困的村庄家家户户住进了小洋楼,而在村里的一处制高点,有着一番别样景象。沿着陡峭阶梯向上行走200余米,一座年代久远的碉堡映入眼帘,正中间“永固楼”三个字清晰可见,上方印着“青天白日旗”,无疑,这是当年属于国民党军队的碉堡。

碉堡保存完好,分为两层,内部四周设置了数十个射击孔,从顶部往外眺望,无遮无挡,四周景象尽收眼底。可见,这是一个占据绝佳地理优势的堡垒。可是,它从战争年代走来,为何丝毫不见战火肆虐的痕迹?

故事1934年10月18日说起,中革军委主席朱德签发了关于“野战军攻占古陂、新田地域的命令”,部署中央红军由王母渡、韩坊等地段突破粤军封锁。1934年10月21日傍晚,红八军团一部到达王母渡,在桃江渡口西渡桃江,突破国民党守军的第一道封锁线。

对于红军来说,眼前是水深流急的宽阔河流,河对岸是严密把守的敌军,困难重重下,红军毅然向封锁线发起冲击。而就在红军渡河期间,被隐藏在碉堡里和山上战壕的敌军发现,一场激烈的战斗在所难免。

此时,敌军立即开火射击,用密集的火力封锁江面。刘礼明家在桃江村,他奶奶是当年的见证者。他向记者讲述了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奶奶跟我们讲,当时她看到了战斗的场景,红军渡河的时候,敌军用机枪疯狂扫射,当时奶奶吓得发抖。”

经过数小时激战,红八军团先遣部队分几路隐蔽前进,成功炸毁了山上敌人作为辅翼的两侧碉堡,消灭了副堡里的守敌。剩下在主堡一一“永固楼”里的敌人约一个排的兵力,见大势已去纷纷逃跑。战斗结束时,除敌军排长带少数随从逃走外,其余的敌人均被红军俘虏,红军最终攻克并占领了“永固楼”,为大部队渡江扫清了障碍。10月25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桃江,继续向赣粤边界进发。

今年41岁的钟世清皮肤黝黑、相貌质朴,是附近大陂村村民,他的曾祖父也是当时的一名见证者,曾给红军当过向导。他说,“红军离开的时候,太爷爷砍柴的时候碰到了,当时这一带都是山,路不好走,红军请求太爷爷带路,一路带到了信丰,还送给了红军红薯,红军拿出了几个大洋作为报酬。“为了免遭敌军报复,太爷爷将这个秘密保守了多年,直至革命胜利。

2010年6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考察了“永固楼”后,称赞“永固楼”是长征路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碉堡。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寒来暑往,这座碉堡始终“容颜未改”,见证着时代天翻地覆的变化。

红军的故事不断被传颂,红军长征路上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王母渡人。钟世清就是其中一个。

曾经的王母渡镇贫困闭塞,家家户户种田为生。上世纪90年代,钟世清和父亲摸索着种起了脐橙,当时,这在村里绝无仅有,他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今,他是脐橙种植大户,产业致富带头人。

“政府政策好,有培训、补贴等多种扶持,我们也慢慢摸索。”钟世清笑着说,“种了几年后,年收入达到了7-8万,这在镇里引起了轰动。”

此后,种植脐橙的村民越来越多,钟世清当仁不让,为村民们提供帮助,“我有一个脐橙种植示范园,从各方面提供指导,村民受益很多。”

如今,钟世清的脐橙园面积达到了400多亩,一年收入近300万元,而在王母渡镇,已有1000多户村民种植脐橙,走上了致富路。

  • 上一篇:省防指召开全省防汛工作部署视频会 江西后期防汛抗洪形势更加严峻
  • 下一篇:今年江西比往年提前28天进入汛期 本月还将有3次较强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