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西新闻

兜牢民生保障“幸福线”

时间:2019-03-20

本报记者 卞 晔

基本民生投入只增不减,基本民生的底线坚决兜牢。

2018年,我省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340元,城镇低保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580元,城镇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755元。一连串攀升的数字,其实也是城乡困难群众实打实的获得感。兜牢民生保障“幸福线”的,是我省在基本民生保障和基本社会服务等领域,不断织密的一张保障网。

精准识别,确保低保金发到困难群众手上

“2016年几乎月月都开低保户的听证评议会,去年开了两次,今年到现在还没开呢。”3月15日,吉安市吉州区北门街道办事处民政所所长李敏见到记者,道出了这两年工作上的一个变化,便是申请低保的人数骤然减少。该街道今年以来只收到9份申请,这在以前可不敢想。

是大家都羞于领低保?还是确实鲜有新增困难群众?“市里的‘一站式’核对平台帮我们实现了精准识别,有骗保想法的人知道家庭经济状况会露馅,就不申请了。”李敏说出了原因。

为了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近年来,吉安市通过组建大数据中心,整合扶贫、公安、人社、住房等15个部门的数据,打破了部门间的信息孤岛,搭建了大数据“一站式”核对平台,实现了20项信息联网实时查询。

“尤其是大数据中心与金融机构实现了对接查询,能核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吉安市民政局核对中心主任罗小斌从2015年开始,就参与到与市银监分局的协调中。据其介绍,2018年,吉安市已实现对驻吉37家法人银行、9家证券公司的银行存款、证券、基金、理财等金融资产信息的依法查询。“如今,在对象授权后,只需将要查询对象的基本信息发到系统上,金融机构就能在两三个工作日内反馈查询对象的经济状况。”罗小斌表示,银监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为民政部门开展精准核对提供了重要依据,清除了入户调查、邻里走访等传统评估认定的积弊,保证了把“应扶尽扶”“应救尽救”的对象纳入政策保障范围内。

2019年1月,吉安市民政局运用大数据“一站式”核对平台助推兜底保障精准化,被评为民政部2018年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十大优秀案例之一。

吉安市“一站式”核对平台的建设,是我省近年来着力完善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我省大力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全省累计受理信息化核对委托157万人次,完成核对149万人次,核对预警20万人次,有效提升了社会救助对象精准识别水平。

补足短板,启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阳春三月,正是柳翠花开之时。在定南县老年人养护中心院内,老人们三五成群在一起聊天、喝茶、下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里饮食好、服务好,每天还有人帮做按摩。”今年58岁的方建华乐呵呵地说。他曾因患脑梗,导致下肢偏瘫、行走不便。入院后,医护人员帮他做肢体功能障碍恢复训练,老人如今已能站立行走了。

据了解,该中心自2015年底运营以来,逐渐探索出医疗、护理、康复、养老、人文和临终关怀于一体的“六位一体”服务模式,根据老人的自理能力,设置“介助区”和“介护区”两个区域分类养护;设立门诊、医务室、全科医疗室和康复室等,配备专业医生、护士、护工为老人提供医疗保健等服务。这是我省近年来积极探索推进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

去年,我省省级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部省两级福彩公益金4.5亿元,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580余个。目前,我省已有1496家公办养老院、10万张床位,实现了县有福利院、乡(镇)有敬老院。同时,深入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新增抚州、新余2个国家级试点地区,南昌市东湖区、赣州市大余县探索出“时间银行”等志愿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农村养老服务涌现出新余市“农村颐养之家”、高安市“幸福食堂”等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省民政厅厅长刘金接表示,今年,我省将启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力争三年后,新增城镇居家养老服务设施2200个、社区嵌入式养老院1200个,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农村着重推广新余“颐养之家”的互助养老模式,建设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7800个,覆盖70%的农村社区。

弱有所扶,引导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

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力量参与城乡帮扶解困,是我省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去年,全省社会组织直接投入1.06亿元用于支持脱贫攻坚,受益贫困人口35万多人。其中,省慈善总会慈善扶贫专项工程共支出5026万元,惠及困难群众10万余人;吉安、抚州等地也积极发挥慈善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2018年,省慈善总会实施慈善扶贫专项工程“六大任务”(刨穷根、栽富树、救病难、暖床前、扶自立、推厕改)项目,涉及产业帮扶、养老帮扶、助学助残等诸多方面。其中,“刨穷根”及其他助学项目2979万元,“栽富树”项目517万元,“六大任务”在赣鄱大地上开花结果,取得了显著成效。

县域层面,基层社会组织同样活跃。3月14日,抚州市东乡区红光垦殖场王港分场和新田分场的贫困户项伟林、李兵付分别收到了该场爱心扶贫基金会人员送来的慰问金,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2016年,红光垦殖场退休干部俞义岱组织其他15位退休老同志、老干部、老党员、老职工、老教师等“五老”人员,成立了红光垦殖场爱心扶贫基金会,致力于帮助贫困群体。基金会中,年龄大的有76岁,年龄最小的也有62岁。平日里,大家化整为零,到各个分场了解当地群众的困难情况,如实登记下来,并带动垦殖场的干部、老师、医生和社会爱心人士踊跃捐赠,共同参与到扶贫济困的事业中来。截至目前,该基金会共救助困难群众40多人。

  • 上一篇:“依赖等靠要,永远难脱贫”
  • 下一篇:江西今迎强对流和暴雨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