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西新闻

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

时间:2019-03-0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编者按

201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绿色答卷。即日起,本报连续3天推出全国两会特别报道――绿色答卷・赣鄱气象,讲述全省各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精彩故事,敬请关注。

安福县雨流分流工程施工场景。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打通城市生态“任督二脉”

刘丽强 本报记者 刘之沛

“以前湿地公园的水又脏又臭、苍蝇乱飞,现在清洁多了。”3月5日,安福县平都镇蒙冈社区的周金太说。老周所说的湿地公园,地处安福县泸水河与老护城河的交汇处,在实行雨污分流之前,这里的水质一直未达标,尽管河滩种有大量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红柳、芦苇、美人蕉等植物,但依然收效不大。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城区没有实行雨污分流。”安福县住建局副局长王萍说。“前些年,安福县城也曾实施过县城污水治理工程,但没有从根本上截污纳管、分流污水,往往一场大雨,就把穿城而过的一河清水打回原形。”王萍介绍,实行雨污分流,战线长、投入大,大小街道要“开膛破肚”,在一定程度影响城区交通,干扰百姓生活,所以污水治理一直成为该县城市建设的难点和痛点。

“雨污合流就像毒瘤,长痛不如短痛,早治疗早见效。”2017年,安福县痛下决心打响雨污分流攻坚战,重构排水系统,让雨水、污水分道扬镳,从而为建设美丽宜居城市奠定了基础。为尽量减少工程对百姓生活的影响,该县住建部门确立“规划引领、群众参与、精细施工”的原则,于当年下半年拉开了雨污分流工程的序幕。

由于工程量大,而且几条街道同时施工,所以工程启动不久,就引来部分市民议论和抱怨,少数人甚至认为这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为了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安福县通过县内媒体对雨污分流工程进行解读,并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区居民代表参加的情况通报会,对市民提出的疑问一一耐心细致解答。同时,进一步优化设计、施工和交通组织方案,减少城区交通压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尽量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到今年春节前,安福县城范围内雨污分流工程基本竣工,共埋设32公里雨污分流管道,总投资3800余万元。

雨污分流的实施,打通了安福城市生态“任督二脉”,其环保和生态效应立马显现。同时赢得市民点赞的,还有该县在实行雨污分流工程中“捆绑”实施街道白改黑、人行道吸水砖铺设、行道树提升、地下管线清理、降坡封尘等工程,既大大节省了市政工程建设成本,又在不经意间实现了城市“海绵化”。安福县自来水公司负责人介绍,由于污水的侵蚀,遇到县城自来水管发生渗漏时,居民家里的水龙头便经常流黄水。去年以来,该公司抓住建设雨污分流工程这一契机,更换了老旧的自来水管,从此“井水不犯河水”,自来水“染黄”现象悄然消失。

据了解,雨污分流工程一结束,该县又启动了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扩建后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量可达2万吨,完全可以处理从县城分流出来的污水。王萍介绍,今年是该县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第一年,继雨污分流后,该县还将实施一系列推进城市生态建设的举措。

铜鼓县环保资源案件生态修复示范基地。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审判一起案 重绿一片山

本报记者 杨 静

每天早上,铜鼓县三都镇西向村村民周庆务都要到屋后的菜园和半山腰上的林地转一转,锄草培土,挖沟间苗。菜园里曾经不到拇指粗的14株南方红豆杉嫩苗,现已长得一人多高;林地里自己补植复绿的10亩梨树,也已是郁郁葱葱。每次看着眼前这一切,周庆务的心里都要暗暗松一口气。

6年前,周庆务在自家的揭家棚珍珠咀山场上发现了这些南方红豆杉幼树苗,迷信树能“延年益寿”的他,偷偷将树苗移植到菜园里,在一家人的精心培育下,幼苗全都成活下来。2年前,长势良好的红豆杉被邻居发现并举报,周庆务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依照法律规定,南方野生红豆杉属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周庆务的行为构成了非法采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考虑到周庆务的初衷及村组织出具的证明,加上他做出了“补植复绿”的承诺,保证对被移栽的14株红豆杉树予以特别照顾,随时接受当地司法局、法院的回访监督,最终铜鼓县人民法院对他适用了缓刑,给予他弥补过错的机会。

位于修河上游的铜鼓县林海莽莽,绿浪滚滚,也是南方野生红豆杉群落最多、最集中的县,如何才能有效保护这些引以为豪的生态优势和绿色品牌?

2015年,铜鼓县人民法院在全省率先探索将“恢复性司法”理念植入审理破坏环境资源刑事案件中,将“补植复绿”作为从轻量刑依据,对主动修复环境、犯罪情节轻微的被告人依法适用缓刑,督促被告人主动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

铜鼓县人民法院环资庭负责人廖丽君介绍,全县现已建立包括500余亩“补植复绿”公益林基地在内的多处环境资源案件生态修复示范基地。“这些林子并不是样子工程,种下去了,我们就要让它起到生态屏障和司法教育的作用。”廖丽君介绍说。

砍伐了3棵榧树来做地板,一直遵纪守法的高桥乡高桥村村民刘辉龙没想到自己也犯了法。

榧树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按照法律规定,砍伐2株以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要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刑罚。通过法庭教育,刘辉龙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并承诺以补种的形式来减轻罪行,法院最终依法作出了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的判决。刘辉龙痛定思痛,不仅在自己承包的山场上补种复绿,还将自己的教训写成悔过书,张贴在全乡各村。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榧树作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的宣传也深入人心。

“惩治犯罪不是最终目的,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才是关键。”铜鼓县政协委员钟升旁听过环境资源审判案件的庭审,也参观了环境资源案件生态修复示范基地。“我感觉到,判决不再是一纸文书,其中蕴含着让山更绿、水更清、人与自然更和谐的司法力量。”

江铜集团德兴铜矿生态复垦后的废石场。张伟峰摄

寸草难生的废石场终变绿

本报记者 游 静

知道一座寸草难生的铜矿废石场的变绿之路有多难吗?江铜集团德兴铜矿杨桃坞废石场整整探索了19年。

3月5日,小雨霏霏。记者来到德兴铜矿杨桃坞,看到施工人员正忙着平整土地、修建道路。德铜环保部部长占幼鸿告诉记者:“这是杨桃坞最后一块复垦地了,再过两个月,杨桃坞就会遍布绿色。”

占幼鸿的语气有些激动,因为杨桃坞的变绿之路艰难地走了19年。他告诉记者,杨桃坞是德兴铜矿的一处废石存放地,面积达45公顷!这里曾经堆满废石,寸草不生,废石中含有的硫元素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还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废石上种植物,比在沙漠里种草还要难!针对杨桃坞的情况,我们从2001年开始,一块块地做实验,一种种方法搞探索,不断加快恢复治理和试验研究,从源头上控制住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产生。”

走在杨桃坞,占幼鸿如数家珍似的指着远方的草介绍道,“那里使用的是客土覆盖技术”“那块是等高线技术”“这边是近年来试验成功、大面积应用的原位修复技术”……一个个专业术语从他嘴里说出,抽象难懂,但是随后介绍的一个个合作技术团队的名称,让人明白了这条绿色道路凝结了多少人的智慧结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西省科学院、江西农业大学等。

来到一块长势茂盛的绿地前,占幼鸿蹲下,抓起一把泥土,问道:“你觉得这块泥土有没有特别之处?”记者捧过土来难辨所以。他解答:“这是废水提铜产生的底泥,以前都是把它们堆砌,形成新的荒山,如今我们做起了‘变废为宝’的生意呢!”

这笔生意经是这样算的:德铜每年从工业废水中提取铜金属1600吨,而经过水处理后沉积的底泥,夹杂着石灰、药剂等沉淀物,无磷、无氮,20万吨的底泥过去被当作一般固体废弃物处理。从去年开始,德铜与江西理工大学展开科研攻关合作,研制出一种调理剂,实现了用底泥替代土壤。这样不仅“吃干榨尽”矿产资源,还省去了一部分生态复垦所需的土壤。

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杨桃坞绿了,占幼鸿却到了快退休的年龄。1989年大学毕业分配在德铜环保部的老占,今年已是他在环保岗位工作的第30个年头。“作为日处理能力13万吨的大型铜矿山,德铜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也走了30多年。绿色竞争力是决胜未来的竞争优势,绿色发展之路将汇聚更多人的力量。我们部门近年来了许多年轻人,他们更有冲劲,更有想法……”老占的声音哽咽,饱含着对环保事业的热情和不舍。他不再说话,指向远方,那是另一处已经全部完成生态复垦的废石场。

  • 上一篇:本周五女性专场招聘会等你来 提供岗位近6000个
  • 下一篇:驾校学员带客户看房顺带高速上练车 为免被查换上妹夫终被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