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西新闻

边界盛开“和谐花”

时间:2018-10-23

王 任 本报记者 张 晶 吴 颖

9月14日,午后的阳光静静洒在都昌县南峰镇坛里村湖面上,湖水轻轻拍打渔船,一辆水产品运输车沿着公路缓缓驶来并停靠岸边。“老余,装虾咯!”鄱阳县银宝湖乡鸣山村村民金亮明一边下车一边冲着船上的人喊。不一会儿,皮肤黝黑的坛里村村民余北林,搬着一筐河虾迎了上去:“今天收了150公斤虾,一共15筐。”

金亮明与余北林曾是一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冤家”,却在3年前合伙做起了水产生意。金亮明告诉记者,他们的“破冰”合作,还得从两地打造和谐平安边界说起。

鄱阳县银宝湖乡与都昌县南峰镇相邻,该乡的鸣山村、和平村、大山村与南峰镇的坛里村、余晃村、乌沙村大面积接壤,涉及人口两万七千余人。数百年来,两地村民因地界划分、权属确认、资源开发等问题,时常发生争执和冲突,甚至演变为械斗。此后多年,两地村民不通婚、不通商、不往来。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不仅影响了边界和谐稳定,也给两地发展、群众增收带来了损害。

面对历史与现实,银宝湖乡党委和南峰镇党委清醒地认识到:两地本就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决不能让边界矛盾成为两地群众的“离心墙”、两地发展的“拦路虎”。为此,两地党委多次深入接壤的6个村开展调研,对百年积怨“把脉问诊”:

――根子在资源,两地接壤村庄的水面、草洲、田地、山林等资源划分不清晰,尤其是改革开放前,村民因争夺资源冲突不断。

――难点在积怨,自建村以来,6个村因权属纠纷进行争斗,矛盾越积越深。

――关键在方法,很多基层干部不敢直面矛盾,开展群众工作浅尝辄止,致使两地矛盾迟迟未得到有效解决。

找到病根后,银宝湖乡党委和南峰镇党委坚持对症下药,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探索出一条“组织联建、党员联动、村务联议、信息联享、产业联兴、稳定联保”的工作方法,合力打造和谐平安边界。

解铃还须系铃人,先是让村干部、党员带头“结亲”。从1996年开始,银宝湖乡、南峰镇陆续组织6个村的村干部、党员代表去其他村庄拜年。银宝湖乡鸣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海亮说:“通过这种‘走亲戚’方式,大家心平气和坐下来交流,议难题、找症结、寻对策,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2012年,两地整合资源,成立联合党委办公室,推行跨区域党建共抓、资源共享、和谐共创、生态共保、文化共育等工作。针对百年积怨的根源――争夺资源的问题,两地党委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了6个村的山林、田地等权属问题。2017年上半年,两地党委又整合力量,成立中共都鄱余晃联合支部委员会,进一步规范6个村的跨区域管理、边界纠纷调处、产业发展等工作。

秋季的南峰镇乌沙村苗山,天气有些微凉,都昌县皓晖光伏发电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却是一派繁忙景象。两年前,这个投资2亿元的项目差点因边界纠纷而“难产”。2016年,该公司决定落户南峰镇乌沙村,因项目建设需占用银宝湖乡鸣山村的山林和田地,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使项目推进举步维艰。中共都鄱余晃联合支部委员会成立后,前后用两个多月时间,同两村群众进行了200多次的沟通交流,化解积怨、疏导情绪,最终促成项目落地。该公司于2017年8月完工投产,至今效益显著。

据统计,自2012年以来,两地联合化解较大跨县矛盾纠纷20余起、小纠纷100余起。南峰镇纪委书记胡欣介绍:“目前,两地的刑事案件、矛盾纠纷、治安问题明显减少。近年来,银宝湖乡和南峰镇的村民开始通婚,真正变冤家为亲家。”

深入银宝湖、南峰两地采访,记者感受到浓厚的和谐氛围、强劲的团结力量。发生交通事故或其他矛盾纠纷,或自己协商处理,或请相关部门和村干部协调解决;两地筹集百万资金新修建的4条连接公路,不仅架起了村民们来往沟通的桥梁,也架起了心与心桥梁……

金亮明说,“连心桥”也是“致富桥”,自打跟余北林握手言和做生意以来,每人年收入达8万多元。边界不仅盛开“和谐花”,未来还将开出更多“致富花”“幸福花”。

  • 上一篇:永修垃圾治理扮靓乡村
  • 下一篇:13家中央驻赣单位招录29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