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苏新闻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跨越最后一公里,江苏“科技苗圃”为持续创新撑腰

时间:2018-08-26

交汇点讯 不与高校争学术之名,不与企业争产品之利。作为江苏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江苏省技术产业研究院成立5年来,始终在搭一座从“技术”到“市场”的桥梁。

“解码”江苏科技创新,关键在体制变革。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前夕,记者走进省产研院,对话党委书记、副院长胡义东,探寻这一江苏“科技苗圃”的活力所在。

放眼全球资源——海外“组团”,精选项目

“休斯顿有全球最大的医疗中心,集中了全球最好的医疗资源,江苏能够捷足先登,双方有很大的合作潜力。”日前,第三届中美创新与投资对接大会在休斯顿举行,“面试官”却是来自江苏省技术产研院的10名专家,围绕江苏产业需求,他们从美国休斯顿的1000个项目中“淘金”出63个精品项目,精准对接……

“了解企业的迫切需求,放眼全球,为江苏企业发展寻找技术支撑。”胡义东介绍,研究院积极探索创新资源集聚合作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原创技术成果,在江苏进行二次开发。

作为江苏创新的“源头”所在,研究院一直在拓展国际“朋友圈”,截至目前,硅谷、伦敦、斯图加等8个全球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地区,都已与研究院共建“跨境平台”。

全球资源的集聚,为江苏带来实实在在的“科技种子”。日前,美国贝勒医学临床教授,心脏电生理研究及临床植入领域国际权威程杰,在省产研院的平台牵引下,以“项目经理人”的形式将美国心脏除颤器技术带入江苏,目标在3年内完成医疗器械产品的申报,该项目一旦临床成功,将可以有效避免80%的心源性猝死。

科技创新,唯快不破。胡义东提到,尤其在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的近几年,技术孵化周期越来越紧,唯有快速市场化的创新,才有竞争力。产研院看中的项目,往往具备以下条件:项目团队掌握技术核心,且有持续研发能力、可以快速孵化,为企业所用、团队自身不可批量生产,不与企业争利。

作为江苏省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经过近5年的改革实践,研究院已拥有40家专业研究所,人员近6000人,累计转化成果2630项,累计申请专利2200项,累计衍生孵化企业504家。

坚定市场导向——为科研人“松绑”,激活创新动力

要想做好科研,先得成为个好“会计”,这是“科研圈”流传甚广的“段子”,却也“写实”出科研人深受各种填表格、跑申请等“繁文缛节”的困扰。“通过奖补政策,让科研人可以根据实际的创新需要‘活用经费’,对他们的松绑,是对创新活力的激发。”胡义东介绍,通过科研奖补,去年为产研院自建的17所研究院发放了近1000万元的科研经费,市场导向、研发方向等成为考核的重点方向。

“我们虽然是事业单位,但自收自支、不享受国家拨款。这笔经费解决了可持续发展中的很多问题。”激光研究院综合管理部部长郑新友说。近年江苏省出台科技创新“40条政策”,其中第25条专为产研院“量身定制”,在经费使用、成果处置、人员聘用、薪酬分配等方面赋予科研团队更大的自主权。

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永远“在路上”,但对于产研院而言,调动科技创新中“人”的积极性,是一个不变的方向。“突出以人为本,与国际知名高校院所设立联合研发资金池,先明确经费支持强度和方式,再吸引人才来合作研发。”胡义东提到。

“放管服”结合,完善“合同科研”的评价机制,是产研院的一大改革亮点。财政支持方式不再按人员编制分配经费,主要根据合同收入、纵向科研经费、衍生孵化企业等合同科研绩效开展综合考评。“论文、年龄、学历、职称,我们都不看,就看你做多少产业贡献。年轻人在这里不存在‘天花板’。”郑新友介绍,激光所实行企业化运作,20个事业编制一个也没用,所有员工都是两年一签,年终奖与业务数量、质量直接挂钩。同时规定,成果转化利润提成,技术团队占70%;若成立公司,团队股权不少于30%。

聚焦龙头企业——共建创新中心,解决“卡脖子”技术

龙头企业的技术需求,往往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共性”需求,解决“卡脖子”技术,就抓住了产业升级的命脉。

企业有需求,创新有方向。从2017年起,省产研院开始征集和提炼企业愿意出资解决的行业关键技术需求,并与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目前,包括大全集团、鱼跃医疗、法尔胜泓昇、钱璟康复、KDX材料高科技等公司,都已与省产研院共建“联合创新中心”,由企业出资,产研院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寻找解决方案。

“行业技术需求‘引上来’,创新成果和项目‘落下去’。”胡义东告诉记者,龙头企业的技术需求,往往代表着一个产业的方向,在某些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甚至可以带动地区产业的“半壁江山”。

目前,产研院已与省内5家龙头企业分别建设了JITRI—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已征集了20多项技术需求,企业总投资超过2.2亿元。

大数据平台项目、钢丝表面涂层技术、废酸回用技术……记者从龙头企业的“需求榜单”中看到,企业联合创新中心项目大多是行业最紧缺的核心技术。“江苏最紧缺的‘商品’就是产业升级转型所需要的‘核心关键技术’。”胡义东强调,研究院致力于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的中间环节,将源源不断地为江苏传统产业升级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交汇点记者 王梦然

  • 上一篇:【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解决服务“最后一公里” !江苏南通将建63个“一站式”服务窗口,市民可24小时自助办理身份证
  • 下一篇:【暖新闻】奇迹!江都10岁女孩用爱与时间唤醒“植物人”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