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湖北新闻

武汉首家数字“家庭档案馆”启动

时间:2018-12-01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飞速发展的时代及变迁,由人民创造,也由人民见证。11月29日,武汉首座数字家庭档案馆——“洪山家庭档案馆”收录首批档案,10个洪山区普通家庭的故事以电子资料的形式,永久性封存进洪山区档案馆。

这份电子资料的载体为一只光盘,内存10个家庭的成员讲述身边故事的视频,每个视频时长约1~2分钟,老照片、老物件、老资料的翻拍图片集锦等。与光盘一道封存的,还有一本《长江日报》报道集。中国光纤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到封存仪式现场,领取了纪念U盘和报道集。

2018年9月起,洪山区委宣传部、洪山区妇联、洪山区文体局、洪山区档案局与长江日报共同举办“激越四十年·洪山家庭印记”活动,征集改革开放以来,保存在家庭中,能够反映四十年来洪山经济社会发展和家庭社会变迁的老照片、老日记、老信函、老证书、老影像、老票据、老报刊、老物件等。

活动推出后,洪山区市民反响踊跃,相关部门从中挑选出10个代表家庭,在长江日报上连载他们的故事:

在科技领域,“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将“玻璃丝通信”的故事娓娓道来,民营企业家胡学军父子与李小标则讲述绝缘电阻与汽车制造的“洪山秘密”;三尺讲台上,武汉理工大学退休教授王太平收藏的汽车模型折射交通方式变化,三代教育世家的涂小满已扎根洪山四十年;在与市政、社区打交道的基层岗位,社区书记张小霞母女两代人见证社区治理新格局。厕所维修班长曹道春则跑遍洪山区,目睹了洪山区公共配套“升级换代”的全过程;工艺美术大师“剪纸沈”、武汉市级“非遗”传承人沈松柏巧手翻飞,洪山的一山一水跃然纸上。父亲曾师从齐白石的王传芬诗礼传家,让布贴艺术在洪山生根发芽;从农民“变”居民的红霞社区吴传明,在家庭档案记录里感慨“瓦房变楼房,小汽车取代自行车,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

洪山区宣传部负责人表示,“我们试图用家庭群像的故事,来折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享受到的发展红利”。

洪山区档案馆负责人介绍,档案馆的收录主体,往往是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事业单位的公共资料,普通家庭走进公共档案馆在武汉尚属首次。“家庭建档,践行人民史观,能拉近档案馆与普通家庭的心理距离。”

封存仪式上,10个家庭均获赠了一份定制的电子档案和报道集。据了解,“洪山家庭档案馆”将设立拥有屏蔽电磁功能的防磁库,对家庭资料进行永久保存。

未来,该区每年将围绕不同主题,征集代表家庭的档案,坚持以家庭故事来记录时代足迹。(记者龙京 通讯员张宾 杜微波 桂婷 程啸 贾玉婷 肖满)

  • 上一篇:第12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开幕 “中国最佳医院管理团队”揭晓
  • 下一篇:从欢乐大道步行10分钟可直达东湖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