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湖北新闻

光谷企业博士突破1万人 是10年前的5倍

时间:2018-10-23

近日,东湖高新区招才局发布数据称,光谷在企工作博士突破1万人,是10年前的5倍。这一数字,尚不包括在高校院所工作或求学的博士。

2009年,中国光谷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同年,光谷启动“人才特区”建设,实施“3551光谷人才计划”,一方面自主培养、一方面大规模引进科技创新人才。

在“3551光谷人才计划”中,博士、硕士和本科生,是“人才金字塔”的塔基。随着国家存储器基地、华星光电、天马、华为等一批重大项目投入运营,除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外,需求量更大的是技术和研发岗位的博士、硕士。

9月,TCL集团华中区总部落户武汉未来科技城,并设TCL武汉研发中心,专注人工智能及柔性显示制造设备的前沿技术研发。

甫一落户,TCL便马不停蹄开始大规模招聘,开出40万元年薪,招募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NLP(神经语言程序学)等多部门研发总监,且一律要求博士。就连应聘算法工程师,博士也是第一门槛。

奥瑞匹克(武汉)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高端光芯片的创业公司。从公司首席科学家国伟华,到创业团队成员,90%是出身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博士乃至博士后。

国伟华说,我国高校芯片人才的培养很多时候是分割的。有的专门做设计,有的做流片,还有的做测试,知识链条是断开的,而美国高校对芯片专业的学生是全链条培养。借鉴这一模式,国伟华在带博士时,要求学生从芯片及器件设计、到超净间流片,再到后端测试,必须熟悉整个流程,知道芯片的更新迭代是怎么完成的。“芯片流片非常烧钱,有的流片几次才能成功,全流程培养一个这样的博士,4年下来得花100多万元。”

9年间,光谷人才专项资金累计投入高达18.2亿元,寻求诺贝尔奖得主、院士、博士等天下英才。除1万名博士外,还有6万名硕士、30万名本科生在光谷创业就业。

1477名“3551人才”、6000多个海内外人才团队,犹如繁星,照亮着中国光谷万亿产业的创新之路。

东湖高新区招才局负责人坦言,自主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湖北是科教大省,如何将科教和人才优势转化成生产力,服务于经济建设,是一个长期命题。企业博士突破1万人,或是一个重要拐点和晴雨表。(记者李墨、通讯员胡雪柯、李铮)

(责任编辑:刘晓丽)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 上一篇:湖北治理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领域不正之风
  • 下一篇:非洲,4600多口“湖北水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