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湖北新闻

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时间:2018-03-07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会君 邓伟 王馨

一把扳手,十几元,满大街都是。高精度的扳手,却能卖到上千元、甚至上万元。

中国生产了世界一半以上的原始钢,一支圆珠笔的笔芯,却还要从国外进口。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这些问题“宣战”: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代表们表示,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迈向中高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动作为,更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要求,须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核心:科技进步

品质革命,核心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品质。品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有不同要求。

创新,就要有投入,投入就会有风险。所以,企业虽然有通过创新创造新的效益的愿望,但又害怕失败,不愿意投入。创新投入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目标,量力而行;而且要有长远考虑,投入要产生收益,非一朝一夕。但是看准了、评估好了,就要拿出冒险精神,握紧拳头、攻克难题。

好的品质还是严管出来的。低端产品充斥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存在,是经营者投机取巧心理使然。要提高行业、产品标准,坚定保护知识产权,严打假冒伪劣,建立企业黑名单,防治“劣币驱逐良币”。

――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国璋代表

支撑:技能人才

这些年,职业教育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都有了很大提升。但在传统观念里,职业教育总是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有人带着偏见看职业教育,认为是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的,才被“淘汰”在这里。实际上,很多孩子到学校后,通过老师引导、激发,也有着非常强烈的学习愿望。

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一线产业工人的使命,是工匠人才培养的起始点,也是未来大国工匠的出发地。向人才要红利,品质革命离不开技能型劳动大军,应呼吁社会各界转变观念,重新审视新时代职业教育所肩负的制造强国使命,通过提高产业工作待遇、改善评价机制、营造崇尚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爱动手、喜欢钻研的人加入到产业工人队伍中,让中国的人才队伍有着清晰的分层、分类评价标准。

――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数控中心主任 禹诚代表

路径:用户思维

几年前,华工科技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套工业级紫外激光器投入量产,可加固用的螺丝钉国内都找不到,不得不去美国买3美元一颗的产品。今天,我们不仅打破欧美、日韩垄断,为特斯拉、比亚迪、吉利新能源汽车提供核心部件,而且价格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这就是品质革命带来的核心竞争力。

实体经济是大国经济之本,大到重型车床,小到螺丝钉,产品品质都要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中国制造走向全球高端市场所面临的难题,不是我们达不到工业4.0的标准,而是核心技术的缺乏和产品品质的落后。创新的落脚点不是追求高大上,而是让客户和用户拥有更多的“品质获得感”,要从产品思维转换到客户思维,按照市场、客户的需求,一点一点改进技术,逐步创造可观的市场空间。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马新强代表

瞄向:对标国际

中国是医药大国,但还不是医药强国。特别是在医药制造方面,不少药品和技术都依赖于进口。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药品的质量必然要向国际标准靠拢,要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

宜昌人福药业在20年前一度濒临倒闭。如今成为了亚洲最大的麻醉药生产基地,麻醉药品占据了全国市场60%的份额,秘诀就是始终重视产品品质。

来一场制造业的品质革命,首先要达到国际认可的更高标准,这是国际化的起步,也是未来创新驱动最重要的着力点。

眼下,宜昌人福医药已启动生产质量新体系全面升级工作。未来,公司原料药、口服制剂、注射制剂、冻干制剂均将按照美国欧盟GMP标准运行,全面实现生产质量标准的国际化。

――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总裁 李杰代表

动力:工匠精神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绝对不能逾越。长期工作中,公司要求工人时刻牢记工匠使命――对技术和质量的完美追求,把最基础的工作做到最精,才会赋予产品长久的生命力。不仅如此,还要换位思考,站在用户角度,精挑细琢车辆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角落。

东风公司把整车的质量、安全、销量作为主线,针对用户反映最多的地方,进行统计分析、课题立项、攻关改善。未来,公司还将继续围绕质量和精品两个关键词,做到“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件、效率零库存”,把用户满意度作为衡量产品品质标准之一,让品质升级永不止步。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总装配厂“王涛班”班长 王建清代表

  • 上一篇:春天,逐梦再出发
  • 下一篇:徐立全在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凝聚每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