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湖北新闻

武汉警予中学与烈士故乡学校同上“开学第一课”

时间:2018-02-27

向警予牺牲90周年 江岸发布红色校本教材 武汉警予中学与烈士故乡学校同上“开学第一课”

26日上午,江岸区开学第一课暨红色校本教材首发仪式在警予中学举行。图为教师和学生在诵读教材经典章节 记者彭年 摄

学生:传承革命先烈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党史专家:向警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忠诚践行者

26日,是武汉市中小学生新学期开学第一天。上午9时,江岸区警予中学与向警予故乡湖南溆浦县警予学校的师生现场连线,以一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开启新学期。两地师生共同重温了向警予、夏明翰等革命烈士的事迹,缅怀先烈精神。课上,江岸区红色校本教材《长江金岸 百年潮涌》首次发布。

“开学第一课”在警予中学学校的操场举行。1928年5月1日,向警予就是在这里被反动当局杀害,牺牲时年仅33岁。今年是向警予烈士牺牲90周年。

奏唱国歌之后,警予中学学生朗诵了夏明翰的那首著名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该校学生还自编自演了一台情景剧,把向警予学习、革命、牺牲的故事呈现在舞台之上。当台上扮演向警予的学生说出“为党和人民而死,虽死犹生”的话语时,操场上的不少学生都眼眶湿润。

八(4)班女生顾婷说,情景剧给了她极大的震撼,向警予对知识的渴望,对革命、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深深地感动了她。“我们应该学习向警予的精神,并将它传承下去。”

在“开学第一课”上,《长江金岸 百年潮涌》红色校本教材首次发布,一本本红色封面的教材发到了学生们手中,大家都迫不及待翻阅。去年,江岸区与长江日报共同编纂了这本教材,讲述了发生在江岸区的30个经典红色故事,其中既有二七大罢工、八七会议等标志性历史事件,还有向警予、夏明翰等革命先辈视死如归的事迹。

最令师生们激动的,是与湖南溆浦警予学校的现场连线,两地师生同上一节“开学第一课”。操场前的大屏幕上,烈士故乡的孩子们手捧教材朗读,与武汉学子们共同重温历史。日前,由长江日报记者、警予中学教师组成的一支“红色基因小分队”抵达向警予的故乡湖南溆浦,将100多本红色校本教材送到警予学校学生手中。

除了警予中学,江岸区长春街小学、鄱阳街小学、黎黄陂路小学、铭新街小学、武汉二中、武汉二中广雅中学、京汉学校等7所学校成为了“开学第一课”的分会场。此外,江岸区所有中小学都以“红色基因 江岸传承”为主题举办了“开学第一课”。

江岸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区内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八七会议会址等39处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为了保护和传承当地的红色资源,江岸区与长江日报合作,开展了“红色基因 江岸传承”系列活动。未来,该区将把红色校本教材纳入中小学日常教学,开展“红色研学”旅行,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红色基因写进教材

武汉中学生诵读诗句牢记革命先辈奋斗史

26日的“开学第一课”之后,警予中学的学生手捧新教材,轻声读着其中一首小诗:希望你像小鸟一样,在自由的天空飞翔……将来在没有剥削的社会中成长。这首向警予写给女儿蔡妮的诗,被印在了江岸区红色校本教材《长江金岸 百年潮涌》中《“警予精神”永放光芒》这一章节的开头。26日,江岸区内五年级至高一学生,都领到了这样一本教材。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也是保持党肌体健康的内在要素。2017年,江岸区联合长江日报,以江岸红色故事、革命旧址,以及在江岸奋斗过的革命先辈的革命经历为主要内容,开始编纂《长江金岸 百年潮涌》红色校本教材。

翻开这本教材,开头就图文并茂介绍了7所“身边的革命场馆”,引导中小学生们走进革命旧址,探访红色历史。随后是一则“江岸革命大事记”,以时间轴的形式介绍了发生在江岸辖区的重要革命事件,帮学生们理清了历史脉络。全书正文分五个章节,讲述30个经典红色故事,其中既有二七大罢工、八七会议等标志性历史事件,也有收回汉口英租界、50万民众献金抗日、孩子剧团奏响救亡主旋律等众志成城的历史画面,还讲述了向警予、夏明翰、董必武、项英等革命先辈的故事。

“把红色基因写进教材,让青少年们牢记革命先辈的奋斗史,通过红色故事和红色旧址,感受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继承革命传统。”江岸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江岸区将把红色教材纳入中小学日常教学,纳入“红色研学”旅行,全区学校还将依托“向警予纪念馆”“孩子剧团”等红色资源,不断拓展红色校本教材学习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引导红色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记者刘嘉 实习生刘映含)

向警予故乡学校必修课将用江岸红色校本教材

“这学期,我们将随着这本特殊的教材,去了解警予奶奶当年在武汉的英雄事迹,以及更多与她一同战斗过的革命先辈。”26日上午,湖南省溆浦县卢峰镇警予学校迎来“开学第一课”,由武汉市警予中学赠送的红色校本教材出现在课堂上。本学期起,这套教材将成为该校学生的必修课。

上午9时,长江日报记者在溆浦县卢峰镇警予学校五(7)班看到,语文老师曹娟正在给全班40多名学生讲解教材中《“警予精神”永放光芒》一章。曹娟从向警予赴法勤工俭学的经历讲起,到回国后在武汉从事革命工作和妇女运动,直到如何被捕牺牲。“警予奶奶的牺牲地,现在也是一所学校,就是武汉市警予中学。”听曹娟讲到此处,安静的教室里忽然响起讨论声,学生们纷纷表示:“真希望能去警予中学看一看,为警予奶奶献一束花。”

在自习和讨论时间,学生们手捧教材,仔细阅读关于武汉江岸众多革命遗迹的介绍,以及夏明翰、林祥谦等其他革命烈士的故事,并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陈如萱、刘泽楠等多位同学说:“生在烈士故乡,我们一直都在学习警予奶奶的故事,这本教材让我们接触到更多有关那段峥嵘岁月的人和事,希望老师们今后一一讲给我们听。”

卢峰镇警予学校坐落在溆水河畔,与当地“向警予同志纪念馆”仅一墙之隔,其前身是向警予1916年创办的“溆浦女校”,1978年正式定名为“警予学校”。校门口刻有这样一副对联:“树千秋伟业吾辈雄姿再展,经百年风雨警予神韵犹存。”校内还建有一座向警予雕像。

校长舒清红介绍,该校一直将传承警予精神作为校本课程的一部分,并于每年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在雕像前献花祭奠。“我们向学生讲述的大多还是向警予烈士在家乡的故事,对她的革命经历涉及不多。”舒清红对长江日报记者说,警予中学赠送的红色校本教材,将帮助该校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向警予烈士伟大的一生,也将使该校红色历史教育的内容更加完善。

(特派记者邓小龙 通讯员乐钢 贺赛)

  警予中学湖南籍家长致信学校

倡议学生去烈士故乡深入探访

开学第一天,警予中学七年级学生黎康平家长给学校写来了一封信,讲述了他与警予中学的渊源。

黎康平父亲黎鹏是湖南省华容人,他曾经在向警予家乡溆浦县工作、生活了十年,经常从大桥边的警予学校前经过。他记得当地经常举办纪念向警予的活动,向警予的女儿也曾来到警予学校探访。他的妻子是溆浦当地人,对向警予的事迹非常熟悉,两人经常把烈士故事讲给孩子听。向警予烈士的名字在这一家三口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2005年,黎鹏来到武汉工作时,听说向警予烈士墓在武汉,就约了几名同事去了一趟龟山,专程给向警予扫墓。去年,他把妻儿接到武汉来一起生活,为孩子选择学校时,看到了警予中学2017年清明祭扫活动的直播,非常激动,毫不犹豫为孩子选择了这所学校。“我对向警予非常敬仰,希望孩子能从革命烈士身上学到不畏艰辛、不怕牺牲的精神。”孩子入学那一天,他也把校内的烈士纪念馆好好看了一遍。

“今年是向警予牺牲90周年,我真希望武汉的学生们能去一趟溆浦,参观向警予的故乡,了解她生前的奋斗历史。”在信中,黎鹏发出倡议,希望警予中学的学生们能有机会走进溆浦,深入了解烈士精神。

(记者刘嘉 实习生刘映含)

警予中学湖南籍家长致信学校

倡议学生去烈士故乡深入探访

以向警予烈士命名的学校

全国仅此两所

武汉市警予中学和溆浦县卢峰镇警予学校,是全国仅有的两所以向警予烈士命名的学校。两校于2017年达成合作共建协议,将共同推动两地中小学生革命传统教育。两地学生今年还将寻访、收集向警予生平事迹,倡议更多专家、志愿者加入其中,让警予精神代代相传。

  溆浦警予学校:

“警予精神”传承百年

东接“向警予同志纪念馆”,西临落阳桥,在湖南省溆浦县卢峰镇溆水河畔,坐落着一所“警予学校”。从校门外向里望去,能清楚地看到一尊向警予烈士雕像,矗立在操场正中。这所全日制小学的前身,就是向警予曾担任过校长的“溆浦女校”。

1916年秋,向警予从周南女校毕业,抱着教育救国的心愿,回家乡接办了溆浦女校,提倡新风尚,强调科学与民主,反对封建与专制。她为了动员学生入学,翻山越岭只身步行数百里,挨家挨户劝家长允许女儿上学,先后到水东、两丫坪、低庄、祖市殿、花桥、小江、江口等地劝学。

向警予的教育思想宗旨就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扫除旧习,她亲自带领学生上大街清扫垃圾,意在清除人们头脑中的旧思想,唤醒人们振兴华夏的理想。

为了办好学校,向警予从长沙、常德等地邀请一批思想进步的同学担任女校教师。她任校长期间,溆浦女校有教职工7人,一个高小班,四个初小班,一个缝纫班。办学初期,向警予父亲对办学经费给予了帮助。

此后,溆浦女校经历了溆浦简易女子乡村师范附属小学、县立第二小学、首善镇中心民国校、城西完小、城关镇二完小等多次更名。至1978年,为纪念向警予烈士,湖南省委将其正式定名为“警予学校”。

经过多年发展,警予学校已经成为一所拥有46个教学班、2600多名在校学生的现代化学校,教育质量在县内领跑,先后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语文课改示范校”等。

“每天一进校门,都仿佛能感受到激励的目光。”该校五(4)班学生伍玮垚说,从进校第一天起,学校就通过讲述校史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将“警予精神”刻在心中。多年前她就听说,在武汉向警予牺牲的土地上,建起了一所警予中学,希望有一天能去瞻仰祭拜,重温先辈在武汉走过的路。

武汉警予中学:

为烈士祭扫34年从未间断

一走进武汉市警予中学大门,就能看到一尊向警予烈士的铜像在操场前矗立。警予中学创建于1958年,原名黄石路中学。为纪念大革命时期牺牲在此地的向警予、夏明翰等200多位革命先烈,1993年,学校决定以烈士名字作为校名。“因为向警予是我党早期最重要的女性领导人之一,她的名字‘警予’二字也含有‘警示自我’的意义,能激励学生不断努力”,该校副校长贺赛说,学校因此更名为“警予中学”。

1998年,学校在校园内建起了一座烈士纪念馆,纪念馆门前砌起一面烈士群像浮雕墙。浮雕墙背面刻着的诗中写道:“如警予烈士一样立下宏愿,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的光明。”纪念馆内用图文展板介绍了向警予、夏明翰等烈士事迹。纪念馆里常年有学生担任志愿讲解员。

警予中学的每一位新生,进校第一节课就是参观校园内的烈士纪念馆。每年清明时节,警予中学学生都会手捧花环,步行7公里、历经一个多小时,到达龟山上的向警予烈士墓祭扫,用歌声、朗诵表达对先烈的敬仰与缅怀,34年来从未间断。学校还编写了《烈士精神与风范》教材,供学生们学习烈士事迹与精神。

警予中学校长王洪明表示,未来,学校打算扩建纪念馆,逐渐向市民开放,让纪念馆不光为学生服务,更要成为武汉市民的教育基地。学校还将以《长江金岸 百年潮涌》等书籍为材料,编排一些革命故事情景剧,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革命教育。

(记者邓小龙 刘嘉)

“原来在湖北武汉,也有一所警予学校啊?”

“对啊!名字一样,你们是小学,我们那是初中。”

“那我们毕业了就考到警予中学去吧。”

2月26日,湖南溆浦县警予学校里,来自武汉市警予中学的武蓓蓓老师,被当地的小学生们团团围住,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25日,长江日报记者追随向警予生前的足迹,来到了她的故乡——湖南省溆浦县。

在当地,向警予的故居保存完好,和向警予铜像纪念碑广场、向警予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室一起,组成了现在的向警予同志纪念馆。她当年创办的溆浦女校延续下来,成为了如今的警予学校,小朋友们亲切地称呼她为警予奶奶。在县城里,随处可见与警予有关的元素。

“在溆浦,向警予的革命事迹和精神被代代传扬。家乡人都因她而感到自豪。”向警予同志纪念馆馆长刘蓉华说。

  年少立志为“中华之前途”而奋斗

悠悠溆水长流,警予精神永存。

溆水河畔,青堂瓦舍,坐落于溆浦县城繁华地段的向警予同志纪念馆,在湘西群山环抱中岿然而立。

走进向警予铜像纪念碑广场,迎面看到的是一尊高大的向警予铜雕,向警予面带微笑英姿飒爽地走向参观者。广场左侧,是向警予同志故居和生平事迹陈列室。向警予的故居建于清末民初,为五柱穿斗式木构架砖围护墙的湘西木板屋组成的四合院,她当年读书休息的地方历经风霜洗礼后,依然保存完好,夕阳洒在砖瓦上熠熠生辉。

“向警予牺牲时年仅33岁,纪念馆向世人真实生动地还原了向警予一生短暂而又光辉的历程。”刘蓉华介绍,纪念馆展出实物40多件,她学生时代的作文、日记、读书笔记以及从事革命活动撰写的文稿、书信30余件,从这些物品可以看出向警予青少年时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要做一番大事业的决心。

刘蓉华介绍,在周南女校学习期间,向警予学习十分刻苦,门门功课都很好。1915年,年仅20岁的向警予写的10篇作文保留了下来,这些文章文笔流畅,字迹端秀,内容针砭时弊,尖锐泼辣。老师给她的每一篇文章评分都是最高的“甲上”。

在作文《湖南地型记》中,向警予歌颂湖南大好山川壮丽景色,叹息当时动荡时局,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那时,她便决心顺应“世界潮流之趋势”,投身到拯救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中,为“中华之前途”而努力奋斗。

在纪念馆中,向警予一封给七哥七嫂的手写家书写道:“吾辈当求真心得,做真事业。”

  家庭环境影响向警予走向革命道路

一个从大山深处走来的女孩,在短短人生历程中,成长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女性领导人,面对反动势力毫不畏惧直至牺牲。是怎样的环境铸就了这样的警予精神?

在刘蓉华看来,一方面是从小在家庭环境中受到父兄的熏陶,另一方面是来自于湖南人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成就了今后的向警予。

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向警予诞生于湖南溆浦县的一个商人家庭。向警予父亲向瑞龄以经商为主,晚年还曾担任过溆浦县商会会长,在当地较有名望。向警予兄弟姐妹十人,她排第九。

1900年,5岁的向警予就在父兄的指导下开始认字。1903年,溆浦开办新学招收学生。这年冬天,在大哥向先钺的支持下,向警予上了小学,取名俊贤,在县城开了女子入校读书之先河。

那时,屈原的《离骚》《木兰辞》成为她爱不释手的读物。在平静的溆水边,常常响起“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朗读声。

在向警予兄弟姐妹中,她的大哥、五哥、七哥等都先后到日本留学。尤其是大哥向先钺,深受民主主义思想熏陶,是湘西同盟会的负责人之一。在大哥的影响下,出生于内忧外患年代的向警予,经常阅读《新民丛报》和《民报》等刊物。少年时就充满求知的渴望,关心国家的兴亡。

“后来向警予走出溆浦,在毛泽东、蔡和森等先进青年的影响下,逐渐走向了坚定的革命道路。”刘蓉华说。

家乡人眼中的向警予:不仅仅是革命家

向警予的革命斗争事迹广为人知。在刘蓉华眼里,向警予不仅是一位英勇就义的革命家,一个怀揣教育救国思想的教育家,还是一位不为人知的书画家。

如今,溆浦当地依旧流传着向警予通过教育事业,打破封建禁锢思想的故事。1916年夏,向警予从周南女校毕业,她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回到了家乡创办溆浦女校。这位年纪轻轻的校长,从县城出发,带着包袱雨伞,顶着烈日、冒着大雨,足迹踏遍了溆浦县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向警予的奔走呼喊下,当地很多人纷纷送女孩子上学。

向警予提倡男女平等,实行男女同校,宣传新思想,反对女子裹脚,让当时这座偏僻的新城风气为之一变。

在向警予亲笔填词的校歌中,她写道“现在已是男女平等,天然的淘汰,触目惊心!愿同学们作好准备,为我世界啊,大放光明!”

“向警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早期女性领导人,是妇女运动先驱,她也是一名教育家,曾打破封建禁锢,提倡男女平等。而在我看来,她还是一位书法家。”在向警予故居里,刘蓉华指着墙上的笔记说。

刘蓉华所指的笔记,就是纪念馆里陈列的向警予当年的博物日记,日记中向警予的小楷十分工整,一旁还有她画的配图,图中的鸟画得细致入微,整个鸟的五脏六腑都清晰可见。刘蓉华介绍,博物课是当时从西方引进的一门科学课程,相当于现在的生物课,图中所画的是当时学习动物构造课程的笔记。

“向警予不仅小楷写得好,从她后来写的书信中也可以看出草书也是一绝。”在家乡人眼里,向警予担当得起书画家这个称号。

向警予的教育理念值得研究

如今在溆浦,向警予的生平事迹为人熟知,也有不少人知道向警予早期报以“教育救国”的思想回乡办学。但鲜有人对向警予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在刘蓉华看来这是一个值得被后人所关注的话题。

向警予提倡男女平等,实行男女同校,宣传新思想,反对女子裹脚,让当时这座偏僻的新城风气为之一变。在向警予亲笔填词的校歌中,她写道:“现在已是男女平等,天然的淘汰,触目惊心!愿同学们作好准备,为我世界啊,大放光明!”

当时的溆浦县卫生环境堪忧,随处垃圾堆积,气味难闻。向警予认为,学校一方面应注意在校内对学生的学习品行进行培养,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在校外养成学生的公共道德。她还召集学生组成清街团,开展清扫街道的活动。

向警予带着少年儿童们,走上大街,拿着扫帚,四处打扫卫生,清理垃圾。据记载:“黄童弱女,勉效其力,吁气如雷,汗流如雨”。忙了一个上午,溆浦大街上干干净净。

让她想不到的是,这样一场公益性活动,却引发了不少冷言冷语,当时“舆论沸鼎”。活动招来了非议,向警予敏锐地察觉到,清扫大街可以改变城市面貌,但更重要的是清扫人们头脑中的旧思想。

向警予奋笔疾书,写出了三封公开信,《致警局书》《致各家庭书》《致希夷先生》,就“学生清街团”清街之事发出自己的观点,在溆浦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如今,留存下来的两首歌词是向警予教育思想的最好印证,一首是《溆浦县女校校歌》,一首是《运动歌》。

《溆浦县女校校歌》

美哉,庐山之下溆水滨,我校巍巍矗立当其前。我,一堂姊妹相爱相亲,大家有努力奋斗的精神,看,现在已是男女平等,天然的淘汰,触目惊心!愿同学作好准备,为我世界啊,大放光明!

  《运动歌》

运动,运动,运动乐,哪怕天寒,哪怕地冻,奋起精神来振作,筋骨强,血脉活,要使身体得活络,运动,运动,运动乐。

(特派记者李翌 发自湖南溆浦)

“1928年武汉的‘白色恐怖’空前严重,中共湖北省委遭遇了敌人的3次破坏。正是因为向警予、夏明翰等一大批共产党员前赴后继、不屈不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才换来了中共湖北省委的4次重建,为党组织的生存、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6日,我市知名党史专家李婉霞接受长江日报专访,讲述了1928年武汉那一段最为黑暗、血腥的历史。

  刑场设在闹市也没能吓阻共产党人

1928年前后,共产党在武汉三镇积极开展斗争,活动频繁。京汉铁路党组织发动工人700余人包围路局,开展索取欠薪、减少工时的斗争;裕华纱厂工人全体罢工,反抗武汉卫戍司令部逮捕工人领袖。此外,党组织还派人在军队营房、要人宴会场所、巡捕岗哨等处抛掷炸弹18次。

1928年1月,中共湖北省委正式作出要在全省举行年关暴动的决定。然而就在年关前夕,敌人破获了党的地下印刷厂,得到了暴动计划,旋即加紧了残酷的血腥镇压。“仅在除夕前夜和除夕当天,就有70多名共产党员遭到逮捕并且被枪杀。其中,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工委书记黄五一、省委常委余长彬都是在这次屠杀中牺牲了。”李婉霞介绍,“黄五一是在出席汉口租界车夫代表会议时被捕的,次日即遭杀害,就义时他身中两弹,仍从容掏出手帕擦掉脸上血迹,高呼口号,含笑辞世。”

据李婉霞统计,1928年除了1月这次集中屠杀共产党员,敌人还于同年2月、3月、4月、11月,共计5次集中屠杀了大批共产党员。“当时汉口济生三马路、余记里、武昌阅马场、汉阳门、江汉关都是武汉著名的刑场,它们地处闹市,敌人选择这些地方枪杀共产党员,意在震慑共产党员和普通群众。但即使是这样,也没能阻止共产党人在武汉继续进行不屈不挠的坚定斗争。”

  向警予、夏明翰均就义于汉口余记里

1928年春,武汉上空乌云密布,血雨腥风,伴随着武汉卫戍司令陶钧“宁肯错杀三万市民,不留一个C.P.(注:共产党的英文缩写)”的疯狂叫嚣,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倒在血泊之中。3月,由于中共湖北团省委军委负责人黄佑南被捕叛变,导致了湖北共产党组织的全面破坏,牺牲在敌人屠刀之下的党、团干部达到了310余人。中共湖北省委委员、秘书长任开国,中共团省委书记唐鉴,中共汉口市委书记马俊三,武昌县委书记魏人镜等一大批优秀干部均于此次遇难。

“大家所熟知的烈士向警予、夏明翰也都是在这次大屠杀中牺牲的。其中夏明翰明知武汉形势危险,仍然坚持于1928年1月扮成商人来到武汉,谁知仅仅2个月就被敌人杀害了。”李婉霞说。

据资料记载,当时夏明翰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于3月18日在汉口东方旅馆被捕,5天后即被杀害于余记里空坪,同时死难者有20余人。他临刑前留下了那首著名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3月中旬,著名妇女运动领袖、时任中共湖北省委机关报《大江》主笔的向警予也在汉口法租界三德里住处被捕,在敌人面前,她大义凛然,慷慨抗辩。5月1日清晨赴刑场途中,向警予仍然高喊革命口号,不断向群众高声演讲,遭凶殴毫不妥协,后被敌人用石块堵口,皮带勒紧双颊,就义于汉口余记里空坪。

  1928年武汉建起“红色战士公墓”

1978年,在向警予牺牲50周年之际,在龟山西首,我市建起了一座“向警予烈士之墓”,碑铭为邓小平所题。据有关资料显示,向警予墓之所以在此,是因为她牺牲当晚,老工人陈春和划小船偷运出了遗体,与其他遇难者合葬于汉阳龟山西南侧山脚下的六角亭。

对这一说法,李婉霞昨日进行了补充与更正:“经过我们的考证,陈春和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老工人,他是武汉地区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1927年七一五事变后,他在汉阳龙灯堤一带坚持地下斗争。12月中旬,他还出席了在汉口秘密召开的中共湖北省委员会扩大会议,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并当选为省监察委员会书记。”

1928年春夏,武汉地区党、团、工会组织遭到空前大破坏后,与中共组织失去联系,时中共济难会组织已被破坏无遗,“有些遇难者的遗体无人收殓,顺江漂流”。

“陈春和不顾个人安危,经常带着同伴深夜潜入刑场,将烈士们的遗体运至汉阳龟山六角亭安葬,并且立碑为记,这也是武汉现在的‘红色战士公墓’的由来。”李婉霞动情地说,“这座公墓可以让我们铭记一批批共产党员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历史,也反映出了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 上一篇:为了特别的小朋友 武汉这所小学修了个特别的厕所
  • 下一篇:"中国最好大学"华中科大列第八 武大排第十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