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湖北新闻

抓住创新牛鼻子 四大国家基地再造武汉产业新脊梁

时间:2017-11-14

图为9月28日,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一期)一号生产及动力厂房提前封顶。(记者 张朋 摄)

新时代需要新经济,新经济呼唤新动能。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近年来,武汉抓住产业创新的“牛鼻子”,推动“武汉制造”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之路。

从存储器到智能汽车,从网络安全到商业航天,依托国家存储器、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航天产业四大基地建设,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孕育释放。

四大国家基地托起武汉经济动能转换新支点!

一年来,四大基地建设进展如何?记者日前兵分四路进行了探访。

国家存储器基地:千亿战略只为自主创“芯”

去年2月,武汉国家存储器基地获国务院批复,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存储器基地。

9月28日,光谷东部武汉未来科技城,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一期工程一号生产及动力厂房提前1个月封顶,预计明年投产。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最大单体投资高科技产业项目,总投资高达1600亿元。紫光集团董事长兼长江存储公司董事长赵伟国现场表示,该项目实现了中国集成电路存储芯片产业规模化发展“零”的突破。

该基地集存储器产品设计、技术研发、晶圆生产与测试、销售于一体。按照规划,这片土地上将崛起3座全球单座洁净面积最大的3DNANDFlash生产厂房。其核心厂房和设备,每平方米投资强度超过3万美元。达产后,单月总产能将达到30万片,年产值近1000亿元。

集成电路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被称为“工业粮食”和“生死攸关的产业”。而存储器芯片市场,是全球垄断最为严重的芯片细分市场,DRAM和NANDFlash芯片市场长期被少数外国企业垄断。

2014年,国家颁布实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2015-2025)》,并成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领导小组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2015年,发展存储器上升为国家战略。

目前,东湖高新区已为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规划建设配套产业园区,以及国际社区,加快引进产业链顶级配套企业及国际化人才。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长江芯片研究院、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存储芯片联盟、国家IP交易中心等也在加紧组建,努力打造世界级的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不久的将来,以国家存储器基地为龙头,武汉将形成“芯片—显示—智能终端”万亿产业集群。

过去的10多年,我省、武汉市和东湖高新区,在集成电路产业上累计投入逾百亿元。国家千亿存储器项目的实施,让武汉从一座“钢的城”,迈向“硅的城”。它不仅仅承担着国家信息安全的战略使命,也承载着一座城市产业转型的未来。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基地:“大车都”的华丽转身

看到未来,才能走到未来。

面对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浪潮,武汉奋勇前行。

去年,全球首台常温常压氢能汽车工程样车在汉诞生。同期,汉产新能源公交车,首次驶入“一带一路”,交付摩洛哥,成为第22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专用车辆。

研发方兴未艾,新政助推给力。

去年9月,武汉出台《2016年新能源汽车推广方案》,提出全市当年推广新能源汽车6000辆,建成交(直)流充电桩2000个。

9月,武汉再发“新政”,提出未来4年,武汉公务用车每年更新或新增车辆中,四成以上采用新能源汽车;对市民购买轴距大于2.2米的电动汽车,除中央财政最高补贴4.4万元外,武汉市地方财政同时补贴2.2万元。

新政迭出,武汉新能源汽车销售呈井喷之势:今年前I0个月,东风新能源汽车销售2.96万辆,同比增长120.18%。同时,一大批国内知名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家纷纷落户建厂。上海蔚来汽车拟投入300亿元在汉建设长江蔚来产业园,打造智能化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已落户的瀚兴日月公司则提出,将在汉打造全国最大锂电池、硅光电池产业基地。

面对智能化、网联化汽车产业下一个风口,武汉不等不靠,主动抢占发展制高点。

东风公司作为我省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主力,早在2013年就开发出自动驾驶概念车型。

厚实的产业基础和强劲的科研实力,赢得了国家认可。去年11月,工信部批准武汉成为国内首批、中部唯一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城市。目前,占地数十公里的示范区正加速建设。同时,一个集通信、电子、互联网、汽车等深度融合的智能网联产业,正加快集聚成形。

据介绍,汉产智能公交有望2019年实现无人驾驶。汉产乘用车有望2020年实现高速公路自动驾驶。这意味着,大车都武汉,正实现新的华丽转身。

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占领网络安全人才与产业制高点

“如果错过互联网,与你擦肩而过的不仅仅是机会,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被置于重要位置,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简称“国家网安基地”)成为重要日程。

2016年3月申报,9月中央网信办复函,支持武汉建设国家网安基地。详尽调研、科学谋划,建设国家网安基地的重要担当,落到了武汉这个特大城市的肩上。

武汉,选择了临空港经开区(东西湖区)。承载国家使命,临空港经开区全力推进基地建设,开启“第三次创业”的历史征程。

国家网安基地分两期规划建设。其中,一期规划网络安全学院、网络安全研究院、网络安全创新基地、人才社区等;二期正在规划,将采用“科学研发+产品制造”的运营模式,建设网络安全创新产业园区,并设立国家网络安全论坛永久会址。

目前,国家网安基地项目一期控制性详规已编制完成,产业规划编制工作正在开展。已签约项目10个、注册项目21个,进入实质性洽谈阶段的项目40余个。

今年8月,网络安全学院、国际人才社区、中金武汉超算(数据)中心、启迪网安科技孵化园等六大项目集中开工,国家网安基地迈出实质性建设步伐。

10月10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调研组来汉,专题调研国家网安基地建设。调研组考察了网络安全学院、国家网络安全培训学院、国际人才社区等项目建设现场,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启迪控股、中金数据、曙光网络安全公司等高校、企业代表座谈,充分肯定基地建设进展。

未来,国家网安基地将以“产学研用一体”为目标,让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的网络安全企业、产业和人才,形成人才、创新、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网络安全生态体系,占领网络安全发展制高点。

国家商业航天基地:“顶天”工程抢占世界风口

去年8月,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落户的消息,在新洲区双柳街干部群众心中激起层层“巨浪”。

此前,这里一直是炊烟沃野,少有大型企业落户。

此后,一座“顶天立地”的现代化航天科技新城将磅礴崛起。

数据显示,去年,全球商业航天产业经济总量2462亿美元。商业航天领域每投入1美元,可带来7至14美元的回报。据此推算,全球航天产业每年可带动产生数万亿美元的收入。武汉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抢占的正是这一“风口”。

去年8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复,继上海、西安后的第三个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落户武汉。根据规划,基地将优先发展航天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等主导产业,以快舟运载火箭为基础,面向微小卫星提供廉价快速、响应灵活的商业航天发展服务。

围绕这一基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将推动“五云一车”项目落户于此,打造商业航天产业新城,预计投资超千亿元,产出超千亿元。

新洲区经信局介绍,目前基地相关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已经全面铺开,投资约17亿元的运载火箭总装总调中心项目已开工建设,电磁防护和高端铁芯两个材料项目也将于近期启动建设。

此外,天基物联网、天基互联网、空间站货物返回舱、空间新材料实验舱、太阳能无人机、天信系列应用等商业航天项目也将陆续入驻基地。

据悉,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由产业新城运营商华夏幸福投资建设运营。采用PPP模式,基地将按照“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理念,四大分区梯次开发,产、城、人融合一体。东部航天城以商业航天产业为核心,中部核心区营造七龙湖城市休闲景观带、城市级商业中心、总部办公和酒店综合体;西部门户区对接阳逻新城,发展配套产业,北部航天创谷规划综合服务区、创新孵化区等。到2018年,基地将初步形成两平方公里以航天产业为龙头的产城融合示范区,产业集群效益初显。

(报道组成员:记者 蔡朝阳 唐晓安 李先宏 成熔兴 李墨)

  • 上一篇:湖北贸易步伐再加速 30余欧洲"老店"来汉寻合作
  • 下一篇:永旺武汉金桥店12月7日开业 后湖片区又多一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