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南新闻

填补河南空白—— “文学之乡”为何花落周口

时间:2023-06-19

河南日报记者 方化祎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玉坤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这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文字,其描述的场景发生地,就是今天的周口市淮阳区一带。早在几千年前,周口这片热土上,口头传唱的民歌就已成了优美传神的文化。

几千年后的今天,在新时代的文学评价体系里,有着厚重文化根基的周口,近日捧回了“文学之乡”这块金字招牌。这个荣誉称号,填补了河南没有“文学之乡”的空白。周口成了河南首个被中国作协主管的中华文学基金会命名的“文学之乡”。

6月15日,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室内,该学院教授、周口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任动正在讲述“周口作家群研究”的相关课程。从《诗经》到《道德经》,以及后来的《千字文》,任动教授声情并茂的讲述,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领略到周口的文学风采。

高校里专门开设课程,讲解地方文学研究,这足以说明周口文学在学术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周口的文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无论先秦文学还是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包括后来的现当代文学,一直都拥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从而成为文坛中的‘周口文学现象’。”任动教授表示。

根据史料记载,周口这块热土上公元前就诞生了《道德经》《诗经》等鸿篇名著,汉魏以后,周口文学更进一步发展,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应劭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誉为山水诗派鼻祖的谢灵运,首创清新自然的文学风格,成为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沈丘人、南朝史学家周兴嗣所著《千字文》,则成为千年不衰的蒙学经典……

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周口的文学艺术与时代同步,一直精彩纷呈。其中,明中期的李梦阳、谢榛,分别成为前、后“七子”的领袖,以他们为代表的文学思潮,不仅对当时的文学领域产生过不小的震动,也给后世文坛带来了种种影响。

进入现代后,周口籍的穆青等文学前辈,也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篇章。

尤为可喜的是,周口当代文坛,不但延续了文学艺术的悠久历史,还更加繁荣昌盛,形成了“周口作家群”。比如,从周口走到外界的作家代表刘庆邦、陈廷一、邵丽等人以及扎根周口本土的一批作家。

“这些代表着周口地域特色的作家,每年创作的作品足有上千万字,而且涉及题材广泛。”周口市作家协会主席柳岸说,“他们心怀崇高的文学情怀,创作出了一大批热情讴歌时代、贴近百姓生活的精品力作。”

道德名城,魅力周口。这其中的“道德名城”,就来源于诞生在周口鹿邑的伟大哲学家老子的巨著《道德经》。一脉相承的流传之下,经过数千年文学涵养的周口,更加注重文学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学事业的发展,建设了周口文学馆,设立了文艺精品工程、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对文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周口市文联主席吴青锋说。

  • 上一篇:铁骨柔情铸忠诚——纪检监察系统先进个人的履职新故事
  • 下一篇:“地下古村”焕发新机——“美丽乡村设计河南”系列调研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