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南新闻

刘集村咋“靓”了?村民们咋变了?

时间:2021-04-07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平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梦珂 通讯员 单保良

3月30日,商丘市梁园区李庄乡刘集村村室内,5名年轻人正在观看《党史教育100例》历史纪录片,这5名年轻人是村里新近发展的党员,平均年龄30岁。

“现在刘集村的村组织‘羽翼丰满’了,在以前那可是连村支书都没有的,整个村庄脏乱差。”李庄乡乡长李彬感叹道。

据介绍,刘集村长达10多年没有发展过新党员,村里有19名党员,平均年龄在79岁,加上村民之间邻里纠纷颇多,上访告状成了家常便饭,没有人过问村里基础建设和发展经济。当时村里还流行着这样一个顺口溜:走进刘集庄,一路泥水汤。浅的到脚脖,深的到腰窝。村里楼房少,光棍条子多……6个自然村没有一条像样的村道。

2017年春天是刘集告别过去的分水岭。这一年,梁园区委办公室、商丘市税务局、李庄乡政府3个工作队进驻该村,开展扶贫扶志脱贫脱愚工作。在全面掌握刘集村情后,工作队决定联起手来,从基层党建入手,首先破解软弱涣散的难题。经摸底调查,村里最年轻的党员是姚金城,当时45岁。在征得党员大会和群众意见后,姚金城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然而,村“两委”就他一个人唱起了“独角戏”。

此事很快引起了梁园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入村现场办公。

村里老人说:“村民穷怕了,谁也不相信,就信自己”。改换民心首先从改变民生入手。

帮扶工作队筹措资金,为村里修了道路,建了广场,安了路灯,建了扶贫车间,还帮助村民引进资金和技术,建起了22余亩的草莓基地和60亩蔬菜大棚园区,村民由“靠天吃饭”开始向“战天斗地”转变,昔日站街头闲聊的人没有了,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去草莓基地和蔬菜园区打零工。

村民刘双红就是个典型的例子。30年前,刘双红的父亲因病去世,那时候他才7岁。因为一场大病,刘双红的身高便停留在了1.2米。个子矮,家里穷,35岁还没有娶媳妇,母子俩住着3间破瓦房,种着家里的3亩责任田,过着撑不着饿不着的日子。

有村民告诉记者,刘双红个子低,干不了重活,就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整天游手好闲,怨天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几年,他从一个“矬浪子”变成了一个踏实苦干、热心公益、带头致富的“大能人”。

2017年年初,梁园区委办公室脱贫攻坚工作队了解到刘双红的家庭遭遇后,因户施策对他进行重点帮扶,为他盖新房子,安排保洁员、护路工等多个公益岗位。同时,出钱帮他搞养殖,每月收入六七千元。

“俺知道这一切都是党的好政策带来的,要知恩图报啊。”刘双红说。他开始转变思想,提振精神,带头积极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带动10多户村民发展家庭养殖,还帮村民安装无害化厕所,带头清扫村里垃圾。他还主动申请取消享受低保待遇。

如今,刘双红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并被推选为村党支部委员。和他一起被选举为村党支部委员的还有27岁的村民任龙飞,是目前村里最年轻的党员干部。

任龙飞早年在市区干小工程,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返乡创业,流转了50亩土地,种植小青菜、芹菜和8424西瓜,农忙时种地,农闲时跑市场,生产出的蔬菜有固定客商直接来拉。在他园区里打工的村民每天都有五六十人。当了村干部后,他更有了精气神,积极参与村务工作,为提升自身能力,开始加强政治学习,用他自己的话说,人得有“几把刷子”,不然跟不上时代步伐。

从“群龙无首”到“羽翼丰满”,从脏乱差到“白富美”,从村民怨声载道到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刘集村踏着新时代的节拍迈进小康生活,满满的幸福洋溢在村民的脸上。

采访结束,只见村头文化广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红旗下,草莓基地一片繁忙的劳动景象,甜甜的果香在刘集村上空弥漫开来。

  • 上一篇:商丘广大师生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
  • 下一篇:挖掘红色革命文化,宝丰县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