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南新闻

豫见进博丨钧瓷、绞胎瓷,陕州剪纸,它们代表河南“非遗”登上进博舞台

时间:2019-11-06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振杰 李鹏 蔡迅翔

为了使各国来宾充分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次增设了4000平方米“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中华老字号”展区。全国各地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纷纷亮相,谁能代表河南“非遗”来到进博会?11月5日,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现场探馆这道文化“大餐”。

此次,河南选出“三大件”——钧瓷、陕州剪纸和绞胎瓷约120件产品参加进博会。好看好玩更有内涵,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厚重的中原文化,将为全球客商增添一份文化交融的美好记忆。

一个绞胎瓷瓶,致敬工匠精神

物以精为美,以稀为贵。绞胎瓷,集中体现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工匠精神。

所谓绞胎,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是利用胎内的纹饰变化来装饰瓷器,绞胎瓷表里如一、一胎一面。也就是说,烧制出来的绞胎瓷,每一件都不相同。即使摔碎打烂,碎片内里也有纹饰,而非传统瓷器只在表面的一层。

同汝瓷一样,绞胎瓷也因靖康之变而失传,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恢复、传承、发展的历程。河南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公司每年能生产约5万件绞胎艺术瓷作品,其中精品约100件,占绞胎艺术瓷市场的70%左右,占艺术陶瓷市场的7%左右。

在河南展区绞胎瓷展位,李红霞边指向展位上的瓶瓶罐罐,边忙活着介绍绞胎瓷的制作过程。

“一年就只能生产这一件,而且成品率不高。”复杂的制作工艺和超长的制作周期,决定了绞胎瓷的高定价。李红霞说,即使是工艺成熟的现在,绞胎瓷成品率也只有50%左右。

李红霞指着一件“孔雀开屏”绞胎瓷说,上面有千余片“鸟羽”,是纯手工、一层层胎体绞揉“拼”成的,要的就是工匠精神

一张艺术剪纸,传递美好生活

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每逢过节或喜庆之时,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

在中国,在河南,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次亮相进博会的是以黄亮娥女士为传承人的三门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州剪纸,年过不惑的她对陕州剪纸传承工作尽心竭力,成立陕州区亮娥纸艺术文化中心,以传播陕州剪纸为己任,不断创作出代表陕州特色的剪纸作品,把陕州剪纸作为文创产品推广到全国。

黄亮娥女士现场为大家表演了剪纸绝活儿,并用歌声唱出心中的幸福,现场观众爆出阵阵掌声。

一件钧瓷珍品,亮出文化自信

“不管是钧窑,汝窑,还是唐三彩,咱们中原是瓷器文化的一座宝库,这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所在,让我们这些文化传承人感到自豪!”此次前来参展的钧瓷负责人郝海龙告诉记者,出于对非遗的宣传,钧瓷刚刚被央视报道过。

本次我省近三十件钧瓷产品来沪展览,色彩绚烂的钧窑在现场吸引着大量观众前来参观。在进博会这个世界舞台上,钧瓷绽放着来自中原文化的璀璨光芒。


  • 上一篇:河南成为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省份
  • 下一篇:郑州一人行道上设置未备案停车场 市民经过时险被车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