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南新闻

盘点书法江湖技艺层面的“坑”:小篆和大草是错漏的重灾区

时间:2019-08-31

本版图片除资料图片外均为“字载中华——中华精品字库工程成果展”现场

新华社发(部分图片来自国家博物馆网站)

集古草诀(资料图片)

草诀歌(资料图片)

□策划体娱文创部执行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王珂

8月初,第十届浙江书法篆刻大展落幕,随后浙江省书协官微连续多日发布专家评审札记,专家们谈论比较集中的是错别字问题。

这次大展投稿作品4733件,终评入展352件作品。“有些不错的作品最后掉在错别字这个坑里,令人深感可惜。”一位评委对媒体表示。

  书法作品里错别字的“坑”很多

第十届浙江书法篆刻大展发布的“评审规则”中明确规定:“作品内容要符合汉语规范,凡有明显错字或文义不通的作品不得入选。”

这次展览特别设置了观察员,负责把关错别字。错字、漏字、漏句这些文字、文义上的问题均被视为硬伤,一旦发现,当即出局。“差错率确实比较高,一幅作品出现多个错别字,或漏字漏句,比比皆是,触目惊心。”有评委这样说。

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的我省著名书法家周俊杰,曾多次担任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中青年书法作品展、书法“兰亭奖”评委及评委会副主任,对书法比赛中错别字出现几率之高,深有感触。

“包括才评过的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出来了一些觉得不错的作品,也是因为错别字被刷掉,像皇后的‘后’写成‘後’,都很常见”。

“把字写对,这是书法作品最基本的最初级的要求,但是就这个基本要求,现在也成了一道很‘高’的门槛。”周俊杰告诉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全国展的投稿量一直很大,几万件作品,初评之后,通常入选的仅几百件,大量作品是栽在错别字这个坑里的,“繁体字是最大的‘坑’”。

浙江省书法篆刻大展中,“仅仅‘范’‘才’两个字,就让一批作品‘中枪’。好几位作者书写了范成大的《玉山道中》,而把‘范’写成了‘範’,殊不知姓的‘范’用不着‘繁体’”。

“还有好几位作者写了赵鼎的《题常山草萍驿》,首句为‘才过常山到草萍,驿亭偏喜雨初晴’,‘才’的篆体应作‘纔’,许多作者则用了‘才’。这真是该简不简,该繁不繁。”

常出现的繁简转化错误如——云和雲,台和臺,里和裏,才和纔,谷和穀,余和餘,干和乾、幹、榦,艸和草、皂,征和徵,经常有作者中招。

小篆和大草是错漏的重灾区,部分作品明显可以表现出作者不懂字法,千奇百怪的错漏层出不穷。“白面王郎年十八”,“面”有人写作面条的“麵”。

潦草就是草书?别逗了!

专业书家专业赛事尚且如此频繁跳“坑”,民间业余爱好者就更不用说了,屡屡爆出的名人题字出的洋相更是数不胜数,那真是书法江湖欢乐多,一件更比一件糗,频频挑战吃瓜群众的接受度。

中国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赵清海书赠演员归亚蕾“影後”,就掉进了“后”字的坑。

书法卖得颇佳、求购者盈门的著名作家贾平凹也算跨界有成,同样成就了段子王。他题的“傅作義將軍故裏”七个大字,错将“故里”作成了“故裏”,也是一个常见的用法错误。

时下各种书法秀场,草书是重灾区,许多书家没有基本功,上手就是草书,信笔为体,尤喜写大字的“虎”“寿”之类,如椽巨笔,洋洋洒洒,姿势更是诱人,简直比作品更具看点。与其说是书法艺术,莫如称其为行为艺术更恰切些。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还见过一些颇为夸张的所谓书法家,每回创作前必豪饮数杯,待得上头,恍若酒仙附体,助威而壮胆,写法更是狂傲不拘。

  写字≠书法文化修养很重要

把字写对,是书法的基本要求,为什么就这么难呢?

“说到根儿上,其实是文化素养的问题。”周俊杰说,书法不仅是写字,不等于写字,它不是简单的抄写行为,文化修养之于一个书家的重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第一点起码的要求就是字不能写错,但是现在一些人不太读书,但喜欢书法,掂笔就写,这样不行。”

反观近二十年来的书坛现状,那些成了名的书家,能持续保持水准的,多是学养比较好的。一个真正有志于成为书家的人,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不写错别字是最初级的基本要求。

“中国书协近几年在大展评审中特别强调抓文化水准。除了艺术水平的评判之外,错字别字,简繁转化,诗里掉字,多余的字,这些常见问题,都纳入基本评判标准,不符合的上来就先刷掉。”

以周俊杰在书界的影响力与专业地位,上门求教者极多,其中形形色色的习练者极多。“有些人对经典一窍不通,没入门,就声称要写出自己的风格,很可笑。”

从传统入手,临习经典,是正统路径,“否则根本入不了门,但很多人不愿走这个路,掂起笔就写,永远写不好”。有些人字没练入门,倒是有好装备,“天天拿着好宣纸胡画,着实可惜了纸”。习字的人自然也喜好纸,周俊杰一番话令人感叹。

利益搅浑了书法江湖,急功近利者不在少数,很多人掂笔就想当大家,“好多搞的展览没法看,出的作品集没法看”。

除了上门求教书法习练技艺的,还有不少请教格律诗作的。书法与格律诗密不可分,录诗词或者自作诗参展的也很多,自作诗算是书法作品加分项,然而这也更加考验传统文化功底。

“现在很多人写的所谓格律诗其实就是顺口溜,包括一些大学教授、博导,不讲平仄,不懂格律,一些大学的中文系也不教格律,这是缺失,是教学上的失误。”好多人诗集一本一本地出,都是有头脸的各界名人,“没功底你是玩不了格律的,也就自己高兴高兴”。周俊杰表示,既然搞中国传统文化,习书法,写格律诗,就得对自己有要求,高标准,从文化功底补课。

河南省美协副主席李健强,打小诗书画印同步习练,入书协早于入美协,书画双修,对于书论书法美学与书法实践均有深切体味与认知。中国画与书法原本就密不可分,中国画考较线条质量,是“写”出来的。他对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说,书法和文字相关,过去老先生学书法要先学文字学,于文字学都有所涉猎研究,而现在书法已经成了简单的技术传承艺术传承了,只讲点划、线条,文化这块是缺失的。今人对于繁体字没有基本训练,繁简搞不清,市面上有很多不规范的字帖,误导了许多初学者。习书法,要对中国汉字的生发、起源、流变有所了解,知道造字方式,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很多现在的字过去没有,怎么写?知其所以然,才能下笔。

无法度不成“书法”

书法在中国有悠久的传承,广泛的影响,民间习练者群体庞大,不断有新人加入。尤其老年人群体,是书法的最庞大拥趸。“前阵子省里办老干部大学,几千名额,10分钟就报满了,没办法,人太多,根本满足不了。”应邀为老干部大学题招牌的周俊杰,对书法受到这般热捧的状况并不意外,“外省也是这种情况,老年大学的书法班一向抢手。”

而许多半路出家,没有专业基础却热情高涨的新人,常常对入门的路径比较盲目。“掂笔就写,一练一二十年的大有人在。一看写得很‘熟’,却不在路数,功夫也下了很多,说起来也是蛮可惜的。”就在去年,河南省书画收藏协会曾与大河报联合主办了民间书画大赛,协会主席、书画鉴定专家、资深书家胡聚堂对大赛呈现出来的作品作如是感叹。

书法须遵循法度,书法的“法”,就是“法度”。自由发挥、艺术创造,须在限度之内,遵循严谨的规范,不可随心所欲,任笔为体。

仅以草书来说,前有《草字诀》,孙过庭《书谱》,后有于右任《标准草书》,“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笔画长一点短一点,毫厘之差就成了不同的字。

真草隶篆行,皆须临帖,方为正路,学二王、晋人,“书不宗晋,终入野道”,跑偏了。所谓经典,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选择。

“艺术应当传承经典,美是有共识的。最终是自然,天人合一,包括用笔,也应当是轻松的、自然的,有一点别扭、造作,它就是不好的,终非大道。”胡聚堂说。

  新闻链接

中华精品字库工程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据新华社电“字载中华——中华精品字库工程成果展”近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与观众见面,展示了“中华精品字库工程”开发的首批12款字体。

“中华精品字库工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支持项目,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指导,精选100款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代表作品,开发成计算机字库。

据介绍,中国书法家协会负责开发字体的遴选和质量审核,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负责字库的开发工作。专家表示,“中华精品字库工程”是书法艺术和信息技术、汉字应用的高度融合,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 上一篇:交出更有温度的民生成绩单
  • 下一篇:河南省纪委监委通报四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