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北新闻

“师生互相鞠躬行礼”, 以礼相待更有温度

时间:2017-09-01

一个懂得以礼相待的社会,必然更有秩序、更有温度、更有情怀。

“贵阳一小学,老师穿戴整齐,给入校的学生们鞠躬,你怎么看?”近日,一条微博消息,引发网友热议。记者来到花果园第三小学,学校表示,此举只为引导孩子从小树立恭敬之心,并已持续一年时间,家长们对此也表示支持。(8月31日《贵州都市报》)

这所小学并非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漯河的一所中学早在数年前就推行了“师生互相鞠躬行礼”。当下,“不走寻常路”的做法,很容易遭遇“作秀”的批评和质疑。但在我看来,这样的鞠躬行礼,对学生的成长却大有裨益。

鞠躬行礼作为一种礼仪,说到底也是一种符号互动。福建莆田一位年轻的女司机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一位88岁的老人脱下帽子来鞠躬致谢;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没有语言上的交流,却并不妨碍符号互动的完成。

在校园里,学生向老师鞠躬行礼的很多,老师向学生“回礼”的却很少。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占据身份优势和教育权威;强调学生对老师无条件的尊重与服从,成为师生相处模式的重要内容。当老师和学生的地位不平等、权利不均等,“师生互相鞠躬行礼”就变得清新而稀缺。

伴随着社会变迁,我们逐渐从身份社会向专业社会过渡,教师的社会认同,越来越少取决于身份标签,越来越多来源于自身的角色扮演。在公众权利意识不断深化、学生主体性不断增强的当下,师生关系也在不断重塑与更新,逐步过渡到“建立在平等的人格交流以及清晰的权利与义务界限基础上的师生相处模式”。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方鞠躬行礼了,理应“回礼”。

学会和他人相处,是每个孩子必不可少的成长过程,文明礼仪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师的鞠躬,其实并不仅仅是“引导孩子从小树立恭敬之心”,也是生动的礼仪课程。小到一个学校、一个社区,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其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既需要以规则意识、公共精神为基础的法治,也离不开“礼治”。

作为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笔者不时会遇到一些缺乏文明礼仪素养的大学生;早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缺位”,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存在着短板与不足。因此,如果“互相鞠躬行礼”让更多人提升文明礼仪素养,那肯定是值得提倡的。当然,这一个过程不能依靠强制手段,而是要从根本上提升师生对文明礼仪的价值认同;一个懂得以礼相待的社会,必然更有秩序、更有温度、更有情怀。(杨朝清)

  • 上一篇:廊坊划定三大特色主题旅游区
  • 下一篇:省博“文博讲坛”周日讲解“印象钱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