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西新闻

回归本真创新意

时间:2017-03-29

麦展穗

回归本真创新意

“壮族三月三”,就像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都是这些少数民族最隆重、喜庆的传统节日。

广西的“三月三”歌节,源于壮族歌圩。关于歌圩,最早的汉文记载见于南朝梁代。民国《思乐县志》记载:“歌圩之期,男女青年结队联群,驰之若骛或聚会于山岗旷野,或群集于村边,彼此歌唱山歌为乐”。清代和民国年间,广西歌圩被封时民间歌手唱道:“天上大星管小星,地上元帅管总兵,只有知州管知县,谁敢管我唱歌人!”

是的,歌海谁能填?山歌一人唱来万人和!广西民族从来没有失声过。客人来了唱迎客歌,青年男女唱情歌,嫁人要唱哭嫁歌,接亲要唱拦路歌……每逢三月初三,各个地方的歌圩及附近的山野,对歌此起彼伏。对歌的内容十分丰富,上至天文地理,下至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细节,都是临场发挥、随机应变。谈情说爱的山歌更是信手拈来、比喻生动、贴切自然。可以说,民歌是壮乡人智慧的象征。刘三姐与阿牛哥的精彩唱段:“连就连,我俩结交定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唱出了千古佳句似的情感佳话,那是诗人、词家们坐在书房里是怎么想也想不出来的。

今天,我们意识到“壮族三月三”是先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从上世纪80年代起,各级地方政府开始组织举办规模不等的“壮族三月三”歌节活动。1993年,自治区政府在南宁举办了首届广西国际民歌节。1999年,广西国际民歌节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让南宁成为“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

然而,我们不能忽略的一点是:民歌真正的土壤是广大的山乡村寨,现在喜欢听民歌、会唱山歌的年轻人又有多少?我经常下乡到各地采风,看到和听到唱山歌基本上是中老年歌手。有一次,在那坡县采风,听当地人说,广场那一带有人对歌。于是我拿着录音机兴冲冲地去了。可是很令人失落,那里只有一些老人三三两两地围坐在那里。很多青年男女路过,行色匆匆,两耳不闻。我问唱歌的老人:“现在的年轻人还会唱么?”他们摇了摇头,说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喜欢的都是那些流行歌曲。的确,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早已为常态,青年男女歌圩对歌,抛绣球等私定终身的习俗早已成为过去,我们又以怎样的姿态吸引他们的耳目?

我总觉得,对待民歌也好,山歌也罢,我们应该持有一种开放的态度。壮族民歌需要创新,需要发展,就像我们的壮锦、绣球工艺,同样需要与时具进、创新发展,不能一成不变。可以肯定的是,50年前的民歌,跟100年前、甚至上千年前的民歌,是不一样的,它们也在发展,所以才有生命力,才能发展到今天。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原有的民歌、山歌基础上,特别是在曲调和编排上,融入更多的现代流行元素呢?

我们现在正在试图慢慢现代化,然而往往忽略了本质的东西,就是民歌原本的淳朴与本真,民歌深在骨子里的特色与味道。在这些不变的本质之下,我们可以生产有比较纯粹、质朴的民谣风格或者民族风味民歌,还可以创作摇滚或时尚新潮的民歌。就像新疆的民歌,无论怎么变化,那种节奏特性与旋律个性是能让人一听了然的。

在如今“互联网+”的时代,我们要想办法让年轻人加入到民歌的创新创作之中。让年轻人能在各种场合自发地、真正喜欢地去唱这些来自民族又有现代审美情趣的歌曲,传承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广西才会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歌海”,“壮族三月三”才更具有特色性、现代性、广泛性和生命力。

(作者系国家一级编剧、广西词作家)

  • 上一篇:提振自信世代传
  • 下一篇:第九届广西歌王大赛-"灵水歌圩”斗歌盛会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