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大数据“建模”网络热词给出罗湖新“算法”

时间:2018-01-22

  编者按

  当谈起罗湖的时候,人们谈论的究竟是什么?大数据时代,这个问题有了答案。

  1月19日上午,罗湖2018年首场“双周发布”活动在罗湖区新闻发布厅举行,罗湖区新闻中心主任陈恬立作《罗湖价值再发现——大数据解读新罗湖》主题发布,利用大数据为罗湖城区形象再度“画像”,带领公众发现“新罗湖”的价值。大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罗湖成功逆袭,重返舆论焦点。

  罗湖曾经是什么?这里诞生了全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第一家地方商业银行、第一块拍卖国有土地等多个“中国第一”,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和GDP一年增长142%的经济奇迹,孕育了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有人说,随着深圳的城市中心不断向西发展,罗湖作为老城区已经逐渐被边缘化了,成为深圳人最熟悉的那个陌生人,罗湖已经“廉颇老矣”,事实真的如此吗?大数据表明,罗湖的2.0时代已经来临。新时代,罗湖“新算法”令人期待。

  生活便利、交通便捷、消费旺区……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市民往往亲切地称罗湖为“老罗湖”。进入新时代,大数据眼中的罗湖又会是怎样的?

  2017年12月,罗湖区委宣传部委托“今日头条”,从空间、产业、民生、环境等36个维度给罗湖建模,在去年12月底生成了“新罗湖”大数据概貌:从2017年1月至12月,“今日头条”平台上,将近91万篇文章提到了罗湖,这些文章共获得了1.36亿次的点击。罗湖的城市更新、创新科技、金融产业等八大议题是最火的关键词,单项点击量都超过千万。

  罗湖做了什么?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这就不得不提到,近两年罗湖正在进行的两场战役:一场是“空间争夺战”,另一场是“产业翻身仗”。

  空间争夺战

  摩天大楼刷新产业高度 造出一个全新罗湖

  在陈恬立看来,“空间争夺战”可以用五个方面来概括:新空间、高空间、优空间,以及深圳城市的向南发展、向东发展两个趋势。

  大数据调查显示,城市更新、新罗湖、罗湖棚改这三大关键词,在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成为全国用户的关注焦点。其中,城市更新相关的主题一共吸引了1.7亿次的点击量,位居榜首。“这说明什么?罗湖在成为深圳的城市更新试点后,最大的看点就是城市更新,公众和舆论都普遍对此充满了期待。”陈恬立说。

  根据罗湖的规划,到2021年,在建及建成项目将达到100个,新建产业空间达750万平方米,可以说是“再造一个新罗湖”。

  “提到罗湖城市更新,蔡屋围、湖贝、笋岗这三个用户最关注的片区,都是有可能产生摩天大楼的片区。”陈恬立介绍,由于罗湖没有航空限高,与其他历史城区相比,需保护的历史建筑较少,这意味着罗湖是深圳最有可能产生摩天大楼群的中心城区。

  “这些摩天大楼将不仅仅是建筑地标,还将刷新各自代表的产业高度和产生的效益高度。”财经评论员刘晓博如是评价:根据深圳的资金密度、人口密度和产业密度,必将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如果说“城市更新”和“摩天大楼”是“新空间”“高空间”的关键词,那么“罗湖棚改”就是“优空间”的关键词。陈恬立表示,惠及9.3万居民,被深圳市、罗湖区两级政府列为“一号民生工程”的罗湖棚改,将通过土地整备释放出近50万平方米的土地空间。“片区将按照绿色建筑和海绵城市的科学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可以说是全面的优化和升级。”

  数据显示,进入前五的“向南发展”和“向东发展”分别代表了“粤港澳大湾区”和“东进”这两个热词。陈恬立介绍,2017年,粤港澳版权登记大厅和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先后在罗湖落户,“充分证明了罗湖是大湾区当之无愧的核心枢纽和重要节点。”同时,作为深圳“东进战略”的重要门户和桥头堡,罗湖承担着“融入东部、服务东部”的使命,是“东进战略”枢纽。

  对此,北京大学教授陈可石认为,过去30年深圳城市空间发展趋势是一路向西,目前,向南发展和向东发展是两个新趋势,“向东发展是罗湖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在深港优势互补方面,向南发展最有利的位置在罗湖。”

  产业翻身仗

  一手抓“新技能”一手抓“老本行”

  在关于罗湖未来的关键词中,“大梧桐新兴产业带”排在第一位,点击量超过560万次。这个在罗湖诞生只有1年零3个月的热词,为何涨粉迅猛、吸睛无数?陈恬立认为,这和城市更新有关。一方面,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的诞生依托于城市更新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公众对大梧桐新兴产业带之于罗湖城市更新的意义也有高度期许。

  据了解,大梧桐新兴产业带按照“一校三谷多园区”的布局进行规划,与传统商贸和金融片区联动,形成了“南商贸、北科技”双轮驱动、遥相呼应的罗湖产业新格局。同时,因其规模最大、区位优势、环境优势、产城融合四大优势,也被视为深圳市区发展空间最大的科技产业带。

  “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对整个科技产业的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陈恬立说,2017年罗湖科技产业的答卷非常漂亮,罗湖的R&D(研究与开发)创新指标远超深圳15%的增速水平;深圳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十大科技计划中,罗湖占了三席,其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行业中都涌现出一批明星企业。中国智慧城市领头羊软通动力、人工智能企业的代表特辰科技、国家特聘“千人计划”创业团队打造的瀚海基因,网罗欧洲和全国最顶尖金融科技人才的和信中欧金融科技研究院等纷纷落户罗湖,一座高新区即将在深圳东部崛起。

  新兴产业在快速崛起,表明罗湖正加速向“金融+科技”中心转型。据介绍,位于深圳中轴线、长2.5公里的红岭路将被打造成“创新金融产业带”。在这里挂牌的“深圳红岭基金产业园”,在2020年底,将引进超过600家备案私募基金公司,成为国内私募行业集聚的标杆。值得一提的是,泰国四大商业银行之一的开泰银行,其中国区总部也已正式入驻产业带。

  新兴产业大放异彩,传统产业亦同样发展得如火如荼。“罗湖的老生意已经有了新做法”,陈恬立介绍,全国用户最关注的罗湖产业是金融业,而罗湖金融的成绩也非常亮眼,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末,罗湖金融业的增加值占到罗湖GDP的36.4%,占全市GDP的24.5%。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罗湖的上市企业数量为24家,与云南、贵州、内蒙古等省份的数据相近。“上市公司数量,能体现出城区在资本市场的竞争力。这证明罗湖在资本市场上仍具相当影响力。”刘晓博说。

  罗湖还是深圳传统消费旺区,以全市9%的人口支撑21%的消费总量。罗湖最新推出的全域消费地图,将通过“一河六圈一带”实现罗湖全域消费。不久前举办的深圳市消费创新发展大会上,深圳市副市长高自民表示,深圳正以罗湖为核心城区,加快培育国际消费中心,抢先布局消费新业态、新热点和新模式,为我国构建消费性经济新体制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深圳市政府将继续大力支持罗湖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城区”。

  罗湖的产业故事,也绕不开“水贝珠宝“这一关键词。陈恬立透露,罗湖将通过“一带双核三区大绿环”对珠宝产业进行规划建设,“第一条珠宝大道、第一所珠宝学校、第一座珠宝博物馆都将在罗湖诞生。”

  宜居宜业

  公共资源“高地”与营商成本“洼地”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65%,高于全国平均约40%的覆盖率,拥有11个市属公园,129个社区公园,坐拥“三山”和“四湖”。喧嚣之外,罗湖凭借自然条件优势,吸引了一批粉丝,其“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态环境,在全国大城市的老城区中非常罕见。

  罗湖还有雄厚的公共服务基础。陈恬立介绍,罗湖共有77所中小学,其中不乏深圳中学、翠园中学等名校,而螺岭小学、翠竹小学也入选全国百强小学。值得一提的是,近3年来区教育的支出在罗湖区财政支出中占比33%,“也就是说罗湖区财政每花出3块钱都有1块钱用于教育,这个比例在全市是最高的。”

  医疗方面,罗湖也颇为领先。这里有28家医院,其中4家是三甲医院,占深圳全市1/4。让罗湖人受益和骄傲的罗湖医改模式,被国务院医改办推广至全国,实施医改两年来,罗湖居民的健康素养从全市的10%提高到30%,已有53万罗湖人拥有自己签约的家庭医生。

  高密度的轨道和公交网络也是罗湖“标配”。深圳客流量最大的地铁站点,前十位有4个在罗湖,曾有媒体对深圳165个地铁站点的辐射圈——商业便利度、生活居住功能以及房价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目前生活功能最强而房价最低的站点罗湖最多。

  在刘晓博看来,罗湖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高地和洼地。公共资源方面,罗湖无论是医疗、教育、交通、自然环境,还是商业配套、社会治安,都是一流的。营商成本方面,罗湖的房价、租金等均低于周边地区。“在全国的大城市中心城区当中,成为资源高地并不意外,但同时又是价值洼地并不多见。”在刘晓博看来,宜居宜业的罗湖,其价值必将逐渐显现出来,引起全国的大发现。

  ■专家观点

  北京大学教授陈可石:

  “老城区的回归是城市发展规律”

  包括伦敦、纽约、东京在内的很多城市,其城市发展规律都是老城区先向外拓展,之后回归老城区,重新发现老城区的价值。要重新发现罗湖的价值,包括罗湖作为深圳商贸中心的价值、罗湖具有的山水格局价值、老城区人文传统的价值以及罗湖口岸的特殊地理区位价值。在此基础上罗湖迎来了最大的发展机会,就是目前进行的城市更新。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广东省舆情大数据分析与仿真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志安:

  “罗湖城区发展与市民期望值匹配”

  城市形象作为软实力的一种展现,可以在影响公众认知印象的基础上,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对当地产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转化和提升。

  罗湖区的城市形象获得极高的网民关注度,现阶段的城市形象主要通过城市更新、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三大方面展现。这充分说明了网民对经济增长、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体现出城市建设的活力与市民期望值之间的匹配关系,呈现出相对积极乐观的发展前景。

  罗湖区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关注焦点并进行精准传播,获得了十数倍于其他城区的网民关注度。一方面,得益于科学选择和整合媒体资源,尤其是重视新媒体渠道建设和运用;另一方面,得益于充分把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通过有效设置公众议程,实现精准传播,吸引公众关注。

  国内知名财经评论员刘晓博:

  “未来城市地标正在罗湖孕育”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罗湖是“中国城市改革开放”起点之一,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剖析罗湖的现状、展望罗湖的未来,显得特别有意义。深圳“十三五”规划中,罗湖被定位为“城市更新改革试点”,众多更新项目纷纷出现。代表深圳未来城市形象的新地标,仍将并正在罗湖孕育,罗湖不仅将受到深圳人的重新审视,也将面临一场“全国性的价值再发现”。

  深圳市中泓在线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锦冰:

  “罗湖公共政策制定取得成效”

  在大数据已经成为城市发展核心的共识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罗湖在医疗改革、公共安全、文体娱乐、交通出行等“惠民”工作中下足工夫,与之对应的是,数据从客观层面说明罗湖在公共政策制定、城市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危机应对以及产业转型等方面均取得成效。

  ■记者手记

  互联网时代的罗湖表达

  用大数据来解读罗湖,会出什么结果,令人充满好奇。双周发布现场坐满了来自深圳市和罗湖各界的嘉宾。记者身旁的光明日报驻深记者说,在数个当天的采访邀请中,郑重选择了这一场,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

  据统计,2017年国家级、省级、市级及香港地区重点报纸、电视、电台共刊(播)发罗湖新闻1万多篇次。而在新媒体平台上,城市更新、创新科技、金融产业、通关口岸、生态环境、消费改革、文体服务、教育机构八大议题的重要关键词都获得了单项点击逾千万的阅读量。“许多关键词的点击率,都到了千万级别,相当于一个省会城市引起的关注度”,大数据的产出方、“今日头条”深圳公司负责人感叹道。

  这个改革开放的发源地,诞生了“深圳速度”的地方,仍是万众关注之地。能够保持这样的关注度,源于他的不断“折腾”。这些年,罗湖的城市更新、基层治理、公共服务屡有创新,罗湖医改和罗湖棚改都为全国提供了经验和样本,赞誉多多,关注度才会居高不下。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是罗湖的双周发布平台。2017年7月,罗湖区在全国首创首推基层党委政府“双周发布”制度。每两周举行一次,由罗湖区三级新闻发言人和辖区重点企业负责人轮番上阵,回应民生关切,讲述罗湖故事。是新闻发布、城区营销、新闻发言人培训、政民互动、融媒体链接的“1×N”的多功能共振平台。

  通过巧妙的议题设置,以及定点、定时、固定频率的新闻发布,将罗湖的中心工作、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对外发布,这是主流媒体和政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與论引导力、新闻传播力、影响力等方面进行有效尝试,既是一种制度化、常态化和专业化的探索,也是舆情回应机制跟表达方式的创新。

  利用大数据,罗湖能够知晓民众关切的转型焦点,总结出以往的成功经验,更重要的是,为今后的改革创新指明道路。新罗湖的打开,舆论先行,让罗湖的发展拥有较好的公共认知和共识。结合大数据凸显的罗湖优势和公众对罗湖的期待,我们可以用五大关键词诠释“新罗湖”:新兴产业区、优质生活区、公众服务强区、时尚消费区、生态文明区。

  这样的罗湖,怎么可能没有吸引力!

  • 上一篇:深圳交警今日启动 春运执勤服务点工作
  • 下一篇:深圳将建全国首个红树林博物馆 选址侨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