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小小疍家糕千年遗韵存 由于利益不大面临传承困境

时间:2017-10-06

黄金平在打磨米浆。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摄

  黄金平在打磨米浆。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摄

蒸煮过程需不时添加米浆。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摄

  蒸煮过程需不时添加米浆。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摄

经过数小时的蒸煮,多达四十

  经过数小时的蒸煮,多达四十 层的疍家糕终于出炉。西江日报记者杨永新 摄

黄金平七十多岁的老父亲经

  黄金平七十多岁的老父亲经 常过来指导制作糕点。西江日报记者杨永新 摄

经过繁琐的工序后,这个具有

  经过繁琐的工序后,这个具有 独特味道的糕点才能摆上餐桌。 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摄

  浩浩西江边,千年来生活着一群水上人家,人称“疍家人”。随着时代发展,自古浮生江边的疍民陆续上岸居住,自成一体的疍家文化也面临着失传危机。

  出生于西江肇庆小湘段“水上世家”的黄金平,是端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他生产和销售疍家糕,希望通过这一载体传承和宣扬疍家文化,让疍家人的传统习俗伴随着米香浓郁的糕点,世代延续。

  “做疍家糕是广东疍家人逢年过年的传统习俗,不少老一辈的疍家人都会做。”在端州区睦岗街小湘罗岗商场的工作坊里,将近五十岁的黄金平和记者聊起了他的“疍家情结”。

  据黄金平说,其家族往上六七代起,就已是小湘西江边的水上人家,家族年长者均熟练掌握着疍家糕的制作技艺。受老一辈熏陶,黄金平学习、钻研这一手艺,继承老一辈的传统制作技艺。为了将疍家文化发扬光大,黄金平不局限于小作坊,创立了“乐满园”疍家糕品牌,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个能吃的“非遗”。

  记者通过体验,感觉疍家糕吃起来爽滑、米香十足,层层米浆叠加足有40层。据了解,这种独特糕点制作过程非常繁琐、耗时,需经过浸泡、磨浆、调配、蒸煮、冷冻、切割、包装等多个工序,仅浸泡大米就需3到4个小时,蒸煮时每隔5分钟就得铺一层米浆,制作人需在约40摄氏度的制作环境里待两三个小时,其辛苦可想而知。

  而浸泡时间的长短、米与水的调配比例、米浆搅拌的力度强弱、蒸煮的温度高低……每个步骤都需制作人精准把握,马虎不得。小小一块糕,是大米和清水奇妙组合下产生的美味,是手艺人对食物的深刻感悟,更是疍家人从生活中汲取的智慧结晶。

  和大部分传统手艺一样,已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疍家糕制作工艺也面临传承困境。“制作过程太辛苦、时间长,经济价值又难以体现,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在黄金平看来,商业化是传承疍家糕制作手艺的必然途径。“我跑了10多个省市去推广疍家糕,并在几年前就开始收徒弟,还举办了几次学习培训,但大部分人的兴趣难以持久。”

  除了疍家糕,黄金平还推广另一疍家人独特食品——疍家糍粉。多年来宣扬疍家人的传统手艺,黄金平深感“独力难支”。他希望政府能加强推动,如在职业学校里开办课程,让学生将疍家糕的制作当成一门能养家糊口的手艺去学习。“即使不用来赚钱,起码可以让年轻人认识到这一非遗项目,了解到疍家人的历史和文化。”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 上一篇:农村危房改造户搬新家过节
  • 下一篇:假期社区体育公园吸引市民 “观景+健身” 成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