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甘肃新闻

【评论】文明祭祀 让清明更“清明”

时间:2017-04-01

  近年来,相较于传统祭拜方式,微信直播“代扫”、“代客扫墓”、网络祭拜等清明节祭扫形式悄然兴起。与此同时,这些新兴祭扫方式是否有悖于传统习俗的争议依然存在,其中所涉及的随意定价、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也引发关注。(3月31日《法制日报》)

  春风入怀,春花初开,捧起一黄土,一幕幕记忆因永久的逝去显得弥足珍贵。然而在许多祭奠者的眼里,清明节却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逐渐变成了一个过场和形式,于是烟熏火燎、纸灰乱飞、垃圾遍地、物资浪费……,借用民间一句俗语说:活着不孝,死了都是瞎胡闹。

  百善孝为先。对去世的长辈,“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理所当然,殊不知“祭而丰,不如养之厚”,发扬孝道应弘扬“厚养薄葬”的观念。清明的真正意义,应该在于将对逝者的怀念转为对生者的关怀,而不在于用一堆价值不菲的灰烬来告慰自己的内心。在文明社会的今天,我们可以用更加文明的形式来追思故人,文明祭祀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人们越来越提倡文明祭祀。献一束花、植一棵树、放一首音乐、写一首诗……同样可以寄托哀思和触动心灵。年轻一代发起的网上祭祀,也成为一种文明过清明节的良好方式。

  前不久,北京有史以来第一次自然葬骨灰安放仪式在朝阳区长青园墓区举行。所谓自然葬,就是使用了可以降解的骨灰罐,逝者的骨灰最终将融入大地,整个葬区也不建墓碑,只是一片草坪,面朝杨柳松柏,背靠一片湖水。在安放仪式现场,31份骨灰依次放入深约2米的墓穴之内以后,就用原处挖出来的泥土和草皮密封了,每1平方米可以安放10人,占地只有传统墓地的十分之一。自然葬成本大约4000元,由政府部门全额补贴。由于墓地不设置任何人造建筑物,家属也并不知道具体哪一个墓穴埋葬的是自己的亲人,大家只知道亲人就长眠于这片绿地之中而已,大约半年以后,随着骨灰罐的降解,逝者也将真正融入这片他们生活过的土地。虽然现场没有墓碑,家属还是会得到一块黄铜的纪念牌,扫描上面的二维码,就可以在网上寄托对亲人的哀思。

  从豪华的阴宅到返璞归真的自然葬,哪种才是更科学的安葬观,哪种才是更文明的祭祀方式,留给读者自己判断。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是古人对清明节的解释。让我们采用更环保、安全、文明的祭祀方式,来表达对故人的感念与尊重,寄托我们的哀思,还清明节以“清明”本义。(每日甘肃网屈雯/文)

  • 上一篇:清明小长假甘肃精品旅游线路推荐
  • 下一篇:清明小长假敦煌莫高窟门票半价 可参观12个洞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