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甘肃新闻

嘉峪关:希望在这里萌生

时间:2021-03-17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徐俊勇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记者走进嘉峪关市文殊镇田间地头,到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有的插秧种蒜、有的锄草浇水,一派繁忙景象。

“地翻好、将蒜瓣插进小坑里,然后铺上地膜;地膜对大蒜帮助很大,使大蒜处于更加温和的环境,可提前发芽,在相同的时间里,能长得更大一些。”随着文殊镇团结二村村民安正伟脚步不断后退,一颗颗大蒜有序地插入田地,形成了一条条直线。

“现在正是种蒜的好季节,家里共种了8亩地的大蒜。”安正伟告诉记者,去年自己外出打工,再加上家里种植的甜叶菊、玉米,收入一共7万多元,希望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安正伟一家在种蒜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徐俊勇摄

连日来,文殊村一组种蒜大户黄兴军一直在地里忙乎。他说:“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合作社的大力支持,今年部分大蒜、蒜苗将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解决了种植农户的后顾之忧。”

据了解,大蒜是文殊村的特色农产品。今年,全村大蒜种植面积大概有300多亩,每亩产量1500公斤左右,收入大概4000元至5000元。行情好的话,一亩地收入可达8000元至1万元,村民对大蒜栽植“钱”景充满信心。

提起塔湾村二组村民田学玲,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从临夏和政县远嫁到嘉峪关以来,她和丈夫一起打拼,把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在田学玲的羊舍里,55只羊活蹦乱跳,膘肥体壮。“去年卖了30多只羊,收入2.4万元左右。今年养的这些羊预计可以生70只小羊,收入肯定比去年乐观。”田学玲说。

养殖户田学玲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徐俊勇摄

在石桥村二组养殖户贺玉生的养殖场里,一群全身乌黑的鸡正“追逐打闹”。据介绍,贺玉生引进的鸡品种,是经过几代鸡种实验后培育出的黑毛、黑皮、黑骨、黑肉、黑内脏的“五黑鸡”。由于这种鸡下的蛋是绿皮的,所以也叫“绿壳蛋鸡”。

2020年底,贺玉生和5户养殖户一起成立了合作社,免费提供成品鸡300只。为了辅助农户养殖,他还无偿提供病情查看和饲料配制的技术支持。在他的帮助下,同村养殖户的信心一天比一天足。

位于塔湾村一组的恒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家存栏2000头母猪、年出栏达4000头生猪的省级示范社,是嘉峪关市重点龙头企业。

“在生猪生产中,环境保护问题曾让我十分头疼。”企业负责人王兴明说,后来,在塔湾村的帮助下,自己完成了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这才打消了后顾之忧,安下心来一心一意求发展。

走进塔湾村五组,崔护忠经营的10个温室大棚坐落有序。

“这个大棚种植的是人参果,占地1.4亩,当年种植当年收,成熟后预计能销售8000元;这个大棚种植的是火龙果,去年收入3万元……”在崔护忠的带领和介绍下,种植品种多样化的温室大棚一一呈现在记者面前。

“目前种植的火龙果、人参果都已经挂果,现在的任务就是锄好草、浇好水,控制好大棚的湿度和温度。”崔护忠说。

崔护忠经营的温室大棚已经挂果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徐俊勇摄

在石桥村,茹兴忠带着记者进入他的两座温室大棚,查看油桃、毛桃生长状态。

据介绍,茹兴忠的大棚油桃种植已达7年之久,产销情况一直很好,尤其近几年,随着媒体平台的推广,客户稳定,收入增加。

“近年来,文殊镇完成‘越冬温室辣椒丰产、抗病品种引进筛选’等项目初步试验,引进辣椒、樱桃等新品种6个,并投资77万元,申报农业科技项目4个,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畅通‘线上线下’渠道,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销售各类果蔬50万余斤110余万元,农户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此外,邀请省农科院、市农技站专家,开展樱桃、大田桃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广大群众农业生产技能全面提升。”文殊镇党委书记聂海军说。

  • 上一篇:兰大一院成为西北首家获批“全国体外生命支持培训基地”医院
  • 下一篇:卓尼:有机肥当家 播出绿色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