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福建新闻

【改革开放40年】滩涂变绿肺 洛阳桥美出新气质

时间:2018-12-15

台海网12月12日讯 据东南早报报道,站如东西塔,卧似洛阳桥。洛阳桥对于泉州人的意义,就是地标和名片的存在。今天,洛阳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举足轻重的海丝遗产点,而如果将时针回拨三四十年,就算是地道的泉州人,恐怕都会对当年那座架在滩涂蛏田之上的水泥路面公路桥感到陌生甚至诧异。改革开放40年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发现,洛阳桥畔农田几乎不见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当年的滩涂如今遍植红树林,已成为城市“绿肺”。

  2018年,洛阳桥周边滩涂养殖区被红树林生态区取代,昔日村庄也正被现代化小区所取代。 (潘登/摄)

    上世纪80年代,洛阳桥中段的中州岛,两只山羊在岩石上“角斗”,旁边的水泥桥面清晰可见。 (陈世哲/摄)

  2018年,洛阳桥桥面早就换回了长石条,远眺桥畔,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 (潘登/摄)

  

  1991年,洛阳桥畔分布着大片的村庄和养殖海蛏的滩涂。(陈世哲/摄)

  2018年,航拍镜头下的洛阳桥,美得像一幅画。 (潘登/摄)

  对照

  昔日农田起高楼

  滩涂遍植红树林

  1991年,摄影家陈世哲航拍的泉州老照片之中,洛阳桥在大片蛏田之间显得很不起眼,反而是形如梯田一般的滩涂和红砖厝渔村抢了画面的风头。那时候,距离洛阳桥数百米的洛阳江上游,已经建起了水闸和公路,也就是如今的国道324线,但是车辆稀少,路面并不宽阔。

  比这更早的上世纪80年代,陈世哲还拍过更零距离更有趣的画面:在洛阳桥中段的中州岛上,两只山羊在岩石上“角斗”,旁边的水泥桥面清晰可见。

  如今,老照片上的很多景象都变了。滩涂还在,蛏田已被茂盛的红树林取代;桥体还在,桥面早就换回了长石条;渔村也还在,昔日村中主干道,如今成了发展旅游观光的步行古街;农田几乎不见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

  亲历

  当年家在桥畔村落

  现在住进现代小区

  “以前都是滩涂,大片养殖蛏苗、海蛎,桥两头的渔村都靠滩涂讨小海。”桥北蔡襄雕像旁,一名正要摇船出海的阿伯说,他从小在洛阳桥上玩耍长大,对于这座桥和村庄周围的环境,想起来变化是这么大,这么快,偶尔还有点不适应。

  他回忆说,三十多年前,洛阳江两岸的淤泥很少,那时候还没有修建上游的桥闸,“上游冲下来的沙子很多,附近建房子,都可以直接到江里打捞,可见当时江水的深度”。

  另一个也在洛阳桥畔长大的青年摄影师黄论谦,如今把家从村里搬到了附近现代小区的高楼,但他坚持拍摄记录洛阳桥。在他眼里,近几年洛阳桥附近变化特别大,不只是高楼大厦多了,“成片的红树林越长越茂盛,栖息的鸟类据说有100多种,冬季还有小天鹅”。

  变迁

  屹立千年17次修复

  如今桥树交相辉映

  洛阳桥自北宋嘉祐年间建成,如今已屹立近千年,共经历过17次修复工程。

  1932年,十九路军蔡廷锴军长将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桥面增高2米,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严重破坏。1993年3月至1996年10月,国家拨出600多万元专款,实施洛阳桥保护修复工程,洛阳桥得以恢复今日面貌。

  2000年前后,为了保护海岸线,滩涂蛏田开始种植有着“地球之肾”美誉的红树林,以至于前些年因红树林过于繁茂而出现“桥树之争”,最终经过河道清淤和科学种植,洛阳桥和红树林都得到合理保护,桥与树,在洛阳江口交相辉映。

  2011年,乡愁诗人余光中回乡探亲,为洛阳桥写下40行诗,更在走过洛阳桥后续写《乡愁》:而未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去那头/我来这头。

  滩涂潮涨潮落,桥头云卷云舒。这座千年古桥,还将续写更多的故事。

  • 上一篇:泉州一“富豪”,专门忽悠三四十岁女性,3年至少骗了400万
  • 下一篇:泉州:老巷旧墙换新颜引人注目 讲文明树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