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重庆新闻

四分半|最后时刻,他们仍在尽力把自己留在人间

时间:2019-01-12

重庆市肿瘤医院姑息治疗科,走廊里一般很安静。 记者 黄宇 摄

记者 黄宇 文/图

小朱走进检查室时,嘴里还嚼着口香糖。她从裤兜里掏出手机,和低头记录的医生来了张合影,并迅速在朋友圈“打卡”。

崭新的病历单上,年龄刚填上:19岁。

接诊小朱的肿瘤内科医生阳丹,刚评上主治医师不久,独立上岗2年多。同样年轻的她,口罩遮住了大半个脸,仅露出一双眼睛,专注且严肃的眼睛。

一场生死竞速就此展开。“死神”已在小朱的卵巢上踩上了脚印,她却毫不知情;“蒙面”的医生果断出手,死死拽住小朱的生命线。

在重庆市肿瘤医院,类似的相逢每天都在发生。参加工作5年来,阳丹遇到过无数“小朱”“小刘”,他们虽年龄不同,却对癌症同样一无所知,似乎自动屏蔽了这一生死攸关的问题。

事实却让人不得不正视。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350万,死亡病例超200万,肺癌、乳腺癌、胃癌等最常见癌症。重庆市卫生健康委近日发布的2018年度健康就诊报告中,恶性肿瘤是导致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这场“噩梦”,毫无防备,又难以醒来。等死与往生,生命的天平该往何处倾斜?

护士正在为一名患者换药。 记者 黄宇 摄

01死

在重庆市肿瘤医院姑息治疗科,过去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这里的一切都和过去无关,电视里放着最新的电视剧,房间里摆着刚买不久的床和床头柜,连这栋大楼都是新近投用的。

老夏和老陈的病床紧挨着。他们在旧大楼的病房里相识,搬到新大楼后又住在一间病房,却总是记不全对方的姓名,索性就以姓氏相称。

入院时,53岁的老夏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已失去了手术机会。起初,他精神状态还不错,有时还招呼护士过来给他捶捶背。由于肺癌的原因,他老觉得背痛,经常咳喘。

一天,早餐时间刚过,年轻的护士推开门,指着老夏身旁的空床,扬了扬眉毛,身后慢悠悠推进来一把轮椅,老夏和老陈便以此种形式见面了。

老陈,57岁,半年前发现胃癌晚期,一直在保守治疗,最近有恶化迹象,不得不卧床观察。

随着老陈的入住,房间里的设备多了起来。笨重的制氧机,总是装着奇怪颜色液体的输液瓶,标着不同符号的呼叫装置,像熨斗一样的心脏除颤器……似乎有一场激烈的战争就要到来。

但老陈却并不在意。除了每天要输营养液和打止疼针外,房间里摆的“大件设备”竟一次也没用过。

有了室友陪伴,老夏觉得自己的日子不那么枯燥了。不咳喘的时候,他会到走廊上走一走,回来给床上的老陈讲最新听到的八卦。

2018年1月底,肿瘤病人被整体转移到新的内科大楼里,老夏主动要求继续和老陈住在一起。新病房在内科大楼18楼,一个个房间被隔开,像是小公寓一般。姑息治疗科也就是在这时从肿瘤内科单独出来,挂上牌子成为一个新科室。

姑息治疗,是一种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法。它既不加速也不延缓死亡,只是在病人最后的时光为其缓解疼痛症状,减少无意义的创伤性治疗和抢救,给患者少一些痛苦。

一名护士从走廊里的空床旁走过。 记者 黄宇 摄

这是老夏和老陈第一次到大医院检查身体,谁也没曾想会直接面临死亡。既然无法改变过去,眼下的生活便是他们唯一要考虑的事情。

旧大楼从搬迁之日起便开始了翻新重修。每天,老夏都抽空到走廊里查看旧大楼的翻新进展,回来向老陈汇报。

“老陈,门口那棵黄葛树被连根挖走啦。”

“老陈,脚手架搭到我们那间病房啦。”

……

老陈在的时候,老夏的咳喘似乎减轻了许多,他每天都要往外跑一两次,又总是带回来“一手资讯”。

“你安分点哦,在外面发病了可救不回来了。”老陈提醒。

“放心,我肯定走在你后面。”老夏回。

又几个月过去,老夏和老陈分别经历了几次危机时刻,但都顺利挺了过来。“完全是两个无所畏惧的顽童。”主治医师阳丹说,科室里每一个清醒的人都知道他们的身体状况,但生命最后时刻,他们仍在尽力把自己留在人间。

转眼到了深秋,旧大楼的翻新工作即将告一段落。一个周一,阳丹走进内科大楼时,太阳透过玻璃幕墙洒在光洁的水磨石地面上,整个病区笼罩在一片淡金色的暖意中。

大厅里,几位老人正在等待检查,其中一位认出了阳丹,远远地向她致意。阳丹微笑着向他们招手,脚下频率快了不少。经验告诉她,连续两天不在病区,有极大可能已经见不到某些人了。

18楼病房,厚厚的窗帘挡住了屋外的阳光,老夏把自己裹在被子里,不让任何人靠近。阳丹推门时,他侧躺在病床上,弓着身子,已经10多个小时没说话了。

头一天下午,老陈病情突然恶化,肿瘤破裂,离开了这个世界。

阳丹退出来,轻轻掩上门,回到办公室里,克制住自己要哭的冲动。再出办公室时,她拿着查房用的记录本,揉揉眼睛,装作精神抖擞的样子走进病房,话在嘴边,却不知如何开口。

互为支撑的人不在了,死亡随时可能降临。老夏就这样躺了三天,吃不下饭,下不了床。等到周三凌晨,也撒手去了。

一名家属在病床旁站立,看着窗外。 记者黄宇 摄

02生

医生向荣兰宣布病情时,她仿佛一眼看到了自己的生命尽头。

又是肺癌。这个65岁的老人,没能逃脱家族“厄运”——亲弟弟患小细胞肺癌,半年不到便去世;4个旁系亲属患肺癌,也都没熬过多久;老伴患帕金森多年,早已丧失行动能力。

荣兰的这一生是曲折的。在生命的头30年,她随父母辗转多地,小小年纪就独立自主,汲取社会的养分,来弥补家庭;此后的30年,她又扛起抚养后代的重任,拼命抓住一切机会,把孩子们护在身后。

2015年,在第三个30年的开端,终于闲下来的荣兰,却听到了来自医生的坏消息:肺癌。

好在孩子们孝顺。大儿子在国外为她找来了靶向药物,配合医生的化疗,病情很快就控制住了,除了掉头发外,和正常人没啥差别。

死亡不可避免,但如何死亡值得思忖。荣兰做出了选择,她安排好了所有的身后事,把更多的时间空白留给自己,还列出一个清单来。

不用住院时,荣兰学会了摄影,她和姐妹们组团参加了老年旅行社,写游记、发攻略,忙得不亦乐乎。

她也是阳丹医生的病人。到了化疗时间,她便提前给阳丹打电话:“我的化疗时间要到了哦,有没有床位?”

化疗时,荣兰要在医院住一周。阳丹为她输液时,她都乖乖的,合衣躺在病床上,安静地遵从医生安排。不检查的时候,她才打开话匣子,拉家常,说笑话,嘘寒问暖,像个亲厚的长辈。

“小阳,看我新换的假发造型怎么样?”

“小阳,耍得朋友了噢。”

可聊的话题很广泛,从穿衣品味,到旅行见闻,再到家庭近况,总有说不完的话。

靶向药物效果很好,坚持服用半年后,荣兰因化疗掉光的头发又长了出来,变成了自然卷。不用戴假发的她,回到医院里,主动承担了一个新的角色:康复志愿者。

只有在医院,你才会发现医学常识的普及,是多么重要和紧迫。有些人虽然躺在病床上,但他仍愿意去相信那些江湖游医,却不愿意听医生的话。

荣兰就遇到过,有病人在吃完医生开的药后,又偷偷喝“符水”;还有病人嚷着要回家,睡自己的保健床。“病急乱投医”,在这儿显露出来,真实又无奈。

荣兰走进病房,取下帽子,将自己的经历讲给那些惊慌失措的人们,让他们把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按医生说的做。那一周,病区楼道垃圾桶里,多了些被丢弃的莫名“符水”“药膏”。

每做一件事,荣兰就在日记本上划掉一项。一个月前,她悄悄找到阳丹,希望能联系上红十字会,提前填一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自己去世后,把有用处的遗体和器官都捐出去。

确诊肺癌三年来,荣兰的病情一直都控制得很好。她坚信,未来的路还长。

03医

呼叫器的铃声一个接一个,响不停。

走廊里,一个家属在喊:“快来人,护士呢,护士去哪儿了!吊瓶滴干了。”

“不要慌,来了来了。”抱着几罐营养液的王曦从治疗室跑了出来,一边应着声,一边加快了脚步。

在肿瘤内科,这样的场景,王曦早已熟悉了。每天,她都要在这样的节奏中来回走上万步。

同一时间,阳丹正在劝小朱父亲。这个早已不惑之年的男人,正打算带着女儿回老家。

“回去吃药去。”年轻父亲说。女儿面前,他不说“癌症”“肿瘤”这些字眼,也不表露自己的情绪,连“放弃”都很委婉。

受制于病人的知识层次差别,很多人认为癌症是绝症,意味着无药可救。不仅自己不愿面对,家人也表现的特别敏感,某些关联词汇自然就成了禁忌,治疗也就无从说起。

暂时稳定下父女的情绪,阳丹赶紧到下一个病房。1小时内,她要查看近20个病人的情况,和病人沟通,和家属沟通,向上级医生汇报,并安排下一步的治疗。

忙碌,围在肿瘤内科所有医护人员身边。

全科18个医生,要负责170多个病人的治疗。从8点晨交班开始,一上午的时间,医生们基本就在复核头一天病人情况,查房调整医嘱的繁琐事务中度过。

这都是必须要做的。医生的每一个决策,都要建立在医疗资料准确的基础上,病人亲自表述,医生亲自试、触、叩、听,还得加上化验、B超、核磁、CT。

下午,接二连三来了几波入院病人,其中一位中年妇女的子宫肌瘤被耽误了好几年,已经恶化。而在此之前,全家人都以为她只是长期月经不调,贫血。

隐藏在子宫里的“定时炸弹”,源自于对癌症的恐惧。很多人选择屏蔽癌症,而非了解癌症,直到病入膏肓了,才想起看医生。

阳丹感到很着急。时至今日,人们对自己的身体仍一无所知,明明期望永远健康,却一次又一次忽视了身体发出的警告。

这些信息很少有人知道: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够最大程度预防癌症,提高癌症生存率。

交接班后,阳丹再次叩开了那对年轻父女的病房门。在生与死的这场拔河赛中,她选择和病人站在一起,尽己所能消除一些恐慌,抚平一些褶皱。

(除医生外,患者均为化名)

  • 上一篇:【滚动播报】“下庄修路人”为 “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 “绝壁上的天路”再次感动重庆
  • 下一篇:重庆国际医学创新中心成立 将与世界最顶级医学技术同步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