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重庆新闻

【平安建设进行时·“枫桥经验”重庆在行动】永川“乡贤”调解员作打油诗化纠纷 153首诗就是153个调解故事

时间:2019-01-10

调解员陈久述(右)在调解纠纷。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11月28日14时55分讯(记者 阙影)“互为老弱体多病,身体健康才庆幸。做多不如做得少,做少不如做得精。”11月13日,在重庆市永川区临江镇高滩村,村民老杨和嫂子因土地问题起纠纷,调解员陈久述即兴的一首打油诗让吵得脸红脖子粗的两人最终化干戈为玉帛。

当了10年的调解员,陈久述写的打油诗已有153首了。这153首诗的背后,就是153个调解故事。日前,陈久述的调解故事被拍成微电影,还在全国大赛上获奖。

调解“诗人”出手 一首诗化纠纷

11月13日,68岁的村民老杨拉着嫂子游大娘,来到乡贤评理堂,找陈久述评理。

老杨说,自家田里种的菜被游大娘铲了,还不准他再在那块地里种菜,非说那块地是她的。“几年前,我们两兄弟就把地换了,现在这块地是我的,她凭什么想把地收回去?”老杨气红了脸说。

陈久述见游大娘也来了气,张口想反驳,他立马递上一杯温水。“不慌,不慌,先喝口水,慢慢说。”陈久述一边安抚两人的情绪,一边询问事情由来。原来,老杨兄弟两家人多年前私下达成了换地协议。但后来在土地确权时,游大娘看到老杨在自家原来那块地上种了各种作物,觉得还是原来那块地更肥沃,换了地自家吃了亏,于是想要回原来那块地。两家人为此多次争吵,当天,游大娘终于“爆发”了,拿着工具来到老杨的田上,把老杨种的菜全都铲了。

“你们都是60多岁的人了,两家又是亲兄弟,有什么怨气这么深嘛……”陈久述让两家人对面而坐,推心置腹地劝两家人以亲情为重。听了陈久述的话,两家人也渐渐息了怒火,表示以后会将心放宽些,不争了。

“一篼一款亲兄弟,一点土地非去争。互为老弱体多病,身体健康才庆幸。做多不如做得少,做少不如做得精。”纠纷化解后,陈久述将调解过程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最后还附上了一首自编的打油诗,为这起纠纷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10年调解经历写下153首诗

今年49岁的陈久述是土生土长的永川人,年轻时在村里当会计,后来外出打工,到成都做过生意。2003年,他回到老家搞起了家禽规模养殖。作为养鸭大户,他还给贫困村民送鸭苗,带着村民一起养鸭养鹅,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村里人觉得他有文化,明理公道,服他,有什么纠纷,自然想到找他,陈久述也总能“搁平”。

2008年,陈久述被隆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为人民调解员。从此,他走上了人民调解的道路,一干就是10年。

调解的纠纷多了,久而久之,陈久述也对群众之间的各种矛盾问题,心里也早有了一杆秤。“主要有几大类,交通事故纠纷、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生产经营纠纷……”但如何总结,如何能够用这些纠纷的案例来提醒启发老百姓,陈久述的灵感来自于女儿。“当时女儿大学毕业要做电商,我平时一有空就喜欢写打油诗。于是就由感而发写了一首,只是为了鼓励女儿创业。”但很快,他就把打油诗用在了调解中。

每调解成功一个案子,陈久述便在记录案子调解过程的同时,将调解过程中的作法和感悟归纳总结成打油诗。如今,这样的打油诗已经有153首。这些诗以案说法,融情、理、法于浅显文字中,既朗朗上口,又便于记忆和传播,很好地起到了警示和教化乡邻的作用。

他的故事被拍摄成微电影 在全国获奖

在永川,像陈久述这样“乡贤”调解员共有107人,这是该区乡村治理的一大创新。

“我们注意到,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农村一些地方团结互助的风俗和传统文化正在逐渐缺失。”永川区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说,要做好这些群众的思想工作,重塑良好淳朴的民风、家风,光靠由上而下的教育是不够的,还得依靠在群众中有威望的人,才能更好地把道理摆进他们的心坎。

于是,永川区筛选出了107名关心群众身边事、善于化解矛盾纠纷的乡贤,由他们来反映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永川还专门在其堂屋挂上“乡贤评理堂”的牌子,让乡贤们有了阵地和平台。

近日,永川区以“乡贤”调解员为题材拍摄的微电影《九叔评理新枫来》,在“全国第三届平安中国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比赛”中被评选为“十大微电影”,并获得单项奖“优秀剪辑奖”。电影中的“九叔”擅长评法理、评情理、评道理,每调解一起矛盾纠纷就将案例融入法律知识,行为规范,道德要求写成打油诗教化警示乡邻,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农村基层,其原型就是陈久述。

永川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永川将进一步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乡风文明中的作用,让乡贤评理堂成为社情民意的收集平台、政策法规的宣讲平台、矛盾纠纷的调解平台,为老百姓带来更多“身边的平安”。

  • 上一篇:去年重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85.1% 化肥用量减少利用率提高
  • 下一篇:世界意大利美食周·意餐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