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上海科创企业实现全球首辆港区作业无人集卡首发

时间:2018-01-25





  中新网上海新闻1月25日电 (记者 陈静)上海人工智能科创企业西井科技日前携手珠海港集团在珠海国际货柜码头(高栏)有限公司举行全球首辆港区作业无人集卡第一箱首发仪式,宣告着中国港口与中国人工智能结合,在港口行业历史上的重大突破,也以实际行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据了解,就在一周多前,上海西井科技刚刚与全球港机龙头振华重工集团联合宣布全球首台自主驾驶无人驾驶跨运车问世。

  此次,珠海港集团和西井科技的合作成果――全球首辆港区作业无人集卡首发珠海港,宣告着中国企业凭借人工智能技术在港口行业历史上的重大突破。至此,上海西井科技通过合作,实现了全球港口港区内水平运输全方式无人化实践创新,开启了港口行业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无人集卡高栏国码全球首箱作业

  23日,在珠海国际货柜码头(高栏)有限公司(下称“高栏国码”),一辆港区作业集卡停在堆场龙门吊作业区域,令人惊奇的是原本应坐着司机的驾驶位并没有人。

  根据事先的作业计划,这辆集卡 “大脑”自主启动行驶程序,无人操控方向盘,却如“老司机”一般识别着周围的集装箱物体、机械设备、灯塔等物体,精准驶入龙门吊作业指定位置。

  据悉,龙门吊下的车道线宽2.52米,正常的集卡车身宽度本身就达到了2.5米,即使是老司机在这条路上也要小心翼翼,尽量压着车道线行驶。这意味着车辆必须自主精准停到位,才能满足龙门吊的装卸作业需求。

  只见龙门吊司机将堆场的集装箱准确抓放在集卡车上,接到提箱成功的指令后,无人集卡自主驶出堆场区,选择最优路线转弯往岸桥方向驶去,最终精准地停在桥吊作业位置。

  随后,桥吊司机在40米高空放下吊具,稳稳地抓起车上的集装箱至半空,再缓缓将集装箱放回车上。

  在数百名来宾的见证下,全球首辆港区作业无人集卡作业第一箱完成。

  封闭区域安全保障系前提

  支撑这次无人集卡运输技术者,是一家来自上海本土的人工智能公司――西井科技。

  2015年5月成立的西井科技,是一家从事底层人工智能研究的科技公司,虽说在港口行业还算个新兵,却已交出了一份成绩不俗的答卷。

  去年,西井科技研发出了全球首套类脑智能智慧港口系统WellOcean,目前已为多个码头在智慧理货、智慧闸口等局部作业实现了人工智能升级,应用已涵盖浙江、广西、广东、山东等多地港口及海关。

  “我们不是拍脑袋去做无人卡车这件事,而是在深入了解港口行业后,为了补强Wellocean 智慧港口系统在港口作业的覆盖面,才在2016年12月组建了一支集合全球化人工智能人才的研发团队,团队成员技术背景涵盖了自动驾驶技术、AI/深度学习芯片设计研发、移动机器人产品化、机器视觉、车辆控制等。”西井科技CEO谭黎敏道。

  谭黎敏介绍,港口行业是个特殊的行业,作业环境复杂,在装卸集装箱作业过程中,对于集卡精准对位精度要求非常高。此外,码头水平运输集卡,车头加上40尺集装箱的车身总长约18米,制动和转弯难度会比乘用车大很多,集卡在右转弯时也会存在重心偏移和视线死角。

  针对上述场景,西井科技为港口应用量身打造了一套无人驾驶方案。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稳定可靠的辨识环境障碍物和码头标记标线,借助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芯片和智能决策算法,自主做出减速、刹车或绕行等突发状况的各种决策,提供最优运行路线,从而实现满足港口封闭区域内水平运输的需求。 西井科技研发的自主导航系统无需场地上部署磁钉,避免了码头基建工程带来的高昂成本,特别适合传统码头向自动化码头的改造。

  事实上,在经过了长达大半年的工程优化和封闭测试,目前西井科技这辆港区无人集卡能够按照港区的作业路线安全有效的行驶,在岸桥、龙门吊装卸区域的对位精度能够控制在2cm以内,满足吊装作业需求。在解决了试验安全保障问题后,西井科技的港区无人集卡开始进入高栏国码内测。

  据了解,这仅仅是双方合作的开始,接下来,西井科技将与珠海港集团继续就人车交互、吊装机械交互等问题上展开更多合作,在不影响生产作业的前提下,通过递进式、叠代式的演变,实现传统码头的智能进化。

  用工需求驱动港口无人驾驶

  虽说无人车驾驶不再是件新鲜事,但无人商用车真正进入产业运营稀缺,特别是重卡的无人驾驶领域可谓凤毛麟角。为何西井科技会抢先踏足港区作业无人驾驶行业,并真正实现零的突破。

  西井科技介绍,全球有1000多座集装箱码头,在2016年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前100名单中,中国大陆有20个港口入选,总集装箱量吞吐量达2.03亿标准箱。在集装箱码头的水平运输环节,中国大陆港口九成以上使用的是传统人工驾驶内集卡拖车。

  然而近年来,集装箱吞吐量的不断上升,众多码头运能不足,卡车司机经常是高强度满负荷工作。而生产安全正是码头的管理的重中之重,如何能大批量招聘到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老司机是其中的关键。

  据了解,在码头驾驶集卡拖车需要A2驾照。然而A2不能直接申领,通常从C1增驾到A2至少需要五六年的时间,如果期间发生扣分或者事故,增驾的时间将更长。就算千辛万苦拿到A2,要是一不小心违章,扣分罚款还可能驾照降级。

  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1600万的卡车司机,以40-50岁的中年男性为主,且已出现断层的迹象。

  年轻人嫌太苦,不愿意干,上了年纪的人也干不了。10年后,随着这一批40岁至50岁的主力老司机驾驶员的相继退休,很可能没有足够的年轻驾驶员去顶上驾驶空缺。

  如果无人驾驶能大规模应用于港口的水平运输环节,集卡老司机的招聘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除解决招聘老司机难题外,谭黎敏也算了一笔经济账。以一个集装箱吞吐量200万TEU的中等码头为例,正常运营需要约200辆场内运输集卡。以该码头每车配4名司机“三班倒”计算,每名司机的年薪约在6到12万元人民币。

  若使用西井科技的无人集卡参与港区运输作业,码头至少可节约一半人力,仅用工成本每年就能节约至少3000万元。

  更重要的是,机器只要维护得当,可以24小时作业,不用像人一样需要吃饭、休息,且驾驶质量标准、稳定高效,能胜任老司机的工作,摒弃掉一些司机的不良驾驶行为,同时降低车辆的返修率,节省不少能耗。

  “一带一路”标注智慧港口新高度

  2017年是人工智能“应用元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国家层面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人工智能走的一定是应用驱动技术之路,其真正的价值必须和产业相关联,帮助产业实现智能升级,真正解放生产力。

  在这个激烈追逐创新的年代,上海西井科技作为全球首个将人工智能与传统港口行业结合的团队,不断激发创新潜能,不断推动实践创新。

  此次港区作业无人集卡作为自动驾驶领域的细分落地,正是从港口行业迫切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降低人力成本和提升作业效率的实际需求出发,真正推动人工智能在港口行业应用的产业化进程,用创新改革去解决问题,让问题变成希望和欣喜。

  在“一带一路”国策下,西井科技不仅凭借港区作业无人集卡在珠海港的运营起到示范效应,此外西井科技与国际港机龙头振华重工以及国际航运巨头联合开发的智慧港口重器――无人跨运车也将于2018年上半年发布。

  相信这一系列的科技创新,不仅能帮助更多的中国港口智慧升级,未来还将服务更多的国际港口,无疑将彰显中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真正实力,共同推动中国港口行业智造品牌的推广。


  • 上一篇:旅沪台商蔡振良多年坚持助学在台陆生
  • 下一篇:刘成良委员建议上海调整车牌拍卖调控政策